方麗莉
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思維的觸角,也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解放學生的眼睛,提供觀察機會是至關重要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語文課堂要解放學生的眼睛。那么,如何解放學生的眼睛,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觀察課文插圖
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教材的重要一部分,課文的插圖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北師大版的教材,課文的插圖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插圖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直觀形象,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因此,運用課文的插圖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培養良好品質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只要充分挖掘,發揮插圖資源的作用,就能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如在教學老舍先生寫的《草原》一課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然后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論自己心目中的草原,孩子們帶著美好的憧憬從草原優美的插圖中走出來。孩子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其中有位同學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卷:“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清清的河水。”有位同學迫不及待地補充“潔白的羊群,奔馳的駿馬”。又有同學補充“熱情好客的蒙古人,天籟般的歌聲”“五顏六色的花兒競相開放,有羞紅臉含苞欲放的,有綻開笑臉怒放的,淡淡的清香彌漫了整個草原”“穿著彩虹般盛裝的蒙古族健兒策馬馳騁”。孩子們寥寥數語卻勾勒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不需老師支離破碎的講解,不需教師喋喋不休的詮釋,在精美的插圖中學生讀懂了課文深刻的內涵。
二、觀察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個瑰麗的、動態的、神秘變幻的、潛藏無窮奧秘而有規律的物質世界,在大自然中,學生不僅能活躍身心,鍛煉身體,欣賞大自然中各種旖旎的風光,陶冶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鉆研精神,使他們能在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提出問題,認真思索問題,努力解決問題,并與課內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在大自然哲理的啟迪下,打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
如在教學《瑞雪圖》一課時,我讓學生走進冬天下雪時的田野,回憶下雪前天氣的驟然變冷,觀察下雪后山川披上素裝,粉妝玉砌的世界。在垂柳樹下體會“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在松柏樹上觀察“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輕輕地搖動樹枝體會“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站在高處極目遠眺,欣賞“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在萬籟俱寂的自然界中去體會、聆聽各種聲音,樹枝被積雪壓得“咯吱咯吱”的聲音。
三、觀察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觀察是索取寫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生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和語言的積淀,巧妙地把作文訓練寓于饒有興趣的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留心觀察的習慣。
例如我在習作教學《美麗的田野》時,讓學生走進秋天的田野,用心觀察,用心體會。有位孩子是這樣描繪所見的:“看,那邊稻田里農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呢。他們手中拿著鐮刀,左一下,右一下,是那么的熟練,還不時擦著頭上的汗,神態是多么的專著,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遠處還有幾臺收割機,他們也在收割稻子呢!仿佛是幾只小船在金色的海洋中航行。機器的‘隆隆聲好像是唱起了歡快的歌。那邊田埂上來了一群少先隊員,他們有的送水,有的幫忙收割,還有的干脆跑到稻田里捉起了小蟲。少先隊員的歡笑聲久久回蕩在田野上空。”“紫色的玉米穗像娃娃的頭發,有的娃娃笑咧了嘴,露出金燦燦的牙齒,真逗人喜愛!稻谷也熟了,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田就像無邊無際的海洋,在微風中,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農民們正在田野里割谷子,他們笑得都合不攏嘴啦!在田間小路上,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野菊花,紅的、黃的、紫的、深紅的……朵朵都那么美,那么艷。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當然,解放學生的眼睛,不僅要提供觀察的機會,還要學會觀察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讓學生觀察和發現,就能從他們那里聽到許多聰明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問題,而要從觀察中汲取知識、活躍知識,就要注意觀察順序。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有目的的全面觀察,就要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由先到后,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外到內或由內到外,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宏觀到微觀等,并能養成及時觀察和記錄的習慣。
總之,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也活躍起來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了“周轉”,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掌握必要的觀察方法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