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強 牟海宇 陳慧娟 黃海艷
【摘要】為了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德江儺舞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本文對德江儺文化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及傳承保護進行了介紹,重點闡述了由德江儺文化所產生的“儺韻操”的創制和實踐情況。
【關鍵詞】德江儺文化;傳承與保護;儺韻操
引盲
德江儺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華戲劇的瑰寶,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儺文化在我國分布廣泛,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貴州、安徽、云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都廣泛流傳。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儺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儺戲、儺祭、儺儀、儺舞、儺面具、儺畫、儺音樂等文化元素為體系的文化叢林。這吸引著很多人從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的視角對儺文化進行研究。但是,由于儺文化的宗教、迷信色彩,當前,僅作為學術界的研究對象,極少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校園傳播。發掘儺文化中積極的、科學的、合理的成分,對于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推進國家軟實力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德江儺文化簡介
德江儺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儺的一種,它源于古時儺儀。明代中期,德江儺堂戲已發育成熟,在民間占有了生存空間和價值。德江儺堂戲原始古樸,源遠流長,除儺藝人口傳歷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儺藝人墓志碑記;有傳代數百年的師傳名單位,《師壇圖》和代傳《金譜》。由于師傳不同,有茅山教和師娘教之分。師公傳授者為茅山教,師娘傳授者為師娘教,二者的“師壇圖”上都共同頂敬“玄壇會上趙侯圣主儺公大法師”。茅山教與師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內容和風格則有一定的差異,師娘教的文戲、正戲較多,茅山教的正戲、插戲較多;師娘教柔美細膩,唱腔婉轉,舞步輕盈;而茅山教則粗獷豪放,唱腔質樸,舞步矯健。
二、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德江儺文化得以高速發展。如今儺文化已經融入德江的教育、旅游、生活文化當中。由儺舞改編的“儺韻操”已在德江多所中小學流行,讓德江的青少年在學習之余練習儺韻操,既能增強學生的體質,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儺文化的樂趣。在德江人民公園的建設中,巧妙地加入了許多儺文化,這些儺文化的元素提高了德江人民與外來游客對儺文化的認知。德江儺文化多次受邀到國外表演,引起了許多外國學者濃厚的興趣。現國內外關注德江儺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前來德江研究儺文化的人絡繹不絕。但是在儺文化發展的道路上仍然有許多困境。由于資金不足,民間許多古老面具被私人販賣,未能得到良好的保存。表演儺戲的師傅大多年事已高不能長期奔波表演,而儺文化的繼承者又未能將精髓展示出來。正是在這種特定情形和地方文化特色下,儺韻操是實現推廣儺文化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
三、“儺韻操”的創制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江儺戲,德江民唉中學結合校園實際,邀請專家把儺戲舞蹈和音樂改編制作成“儺韻操”在校園推廣,深受廣大師生喜愛。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省文化館舞蹈部主任劉強到德江調研,用4天時間為德江民中的“儺韻操”進行了精心的打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到德江縣民族中學采訪,主持A.N盛楠還與學生們一起做“儺韻操”,“儺韻操”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較大反響。而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德江儺堂戲,2006年也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四、“儺韻操”在德江民族中學的實踐
(一)“儺韻操”成為課間操
德江縣民族中學于2010年安排了部分老師陪同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到當地的一些儺藝人家里觀摩與調研,探索出了儺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舞步,并且結合廣播操對運動量的需求,自發組織編排了一套既能體現儺舞精髓,又適合鍛煉身體的“儺韻操”。儺韻操共8小段,分別為端公步、關爺步、九州步、先鋒步、開山步、罡步、撒網步以及秦童步。與以往的廣播體操相比,“儺韻操”既有廣播體操的規范,即現代化,又有儺戲的嚴謹,即古樸化,使得儺韻操的動作粗狂中帶著輕盈,柔中帶剛,古今結合得很完美。目前德江中小學很多學校都采用“儺韻操”作為課間操。
(二)“儺韻操”在德江中學比賽
為了讓“儺韻操”走進校園,融人生活,2006年10月德江縣民族中學開展了儺韻操比賽,全校共有45個班級3000多名學生參加比賽。比賽當日,3000多名同學穿著干凈整潔的校服在老師的帶領下齊刷刷地跑向操場,氣勢雄偉并且整潔有序。當牛角吹響,聲音神秘蒼涼,陣陣鑼鼓聲響起,操場上的學生們應聲舞動,在悠長的民族音樂中做起了儺韻操表演。表演結束后,緊接著開始了每個班的比賽。每個班都是整齊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由班級代表用無比洪亮的聲音向評委報告了班級,然后在音樂響起的情況下,同學們沒有了以往訓練時的嬉皮笑臉,都在很認真地做儺韻操。“開山步”時的那一聲整齊洪亮的“吼”,足以證明同學們的班級凝聚力。
結語
近年來,德江民族中學積極開展的把儺韻操改編成學生課間操在校園推廣的活動,已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以致目前德江各個學校都在大力推廣儺韻操。經過走訪發現,大多數人都表示出對儺韻操的喜愛。因為儺韻操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產物,涵蓋古今,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體育價值,能讓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學習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