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不斷推進,互聯網的應用幾乎遍布各行各業,然而當下億萬網民在網上進行信息互換、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錯誤的輿論導向、虛假惡劣消息的肆意傳播等情況,網絡社會的治理更多地是由政府監督部門與互聯網企業被動進行治理。因此,本文主要探索網絡社會綜合治理體系,希望從理論角度落實治理體系各個主體的社會責任意識,構建干凈、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網絡社會環境,推動建設良性的網絡社會環境。
【關鍵詞】網絡社會;綜合治理;網絡自媒體
一、當前網絡社會中存在的代表性問題
(一)網絡輿論的消極引導
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網絡社會中的輿論也逐漸朝著不積極、負能量的方向發展。很多網民因為個別事件對政府部門監督、執法情況、社會發展前景有所懷疑,在互聯網空間內傳播傾向性言論,造成消極的輿論導向,這是由于部分網民對于事件產生的前因后果缺乏深入了解與正確認識,很容易在輿論中迷失判斷能力而產生不良情緒。
(二)虛假信息的肆意傳播
網絡媒體在發布各種信息之后,事后發現事件本身存在虛假,這樣的虛假信息不僅侵害公民的名譽,也容易降低媒體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例如,2018年2月網民“Detplus”蓄意編造受“撒旦教”信徒死亡威脅的虛假信息,引發社會關注和恐慌。經調查,該事件系網民“Detplus”自己實施的惡作劇,并投稿給自媒體營銷號大歐洲吐槽君對外發布。該微博賬號運營操作人未審核信息真偽即對外傳播,并通過該公司名下多個賬號轉發炒作,污蔑駐德國大使館工作人員未曾受理該事件,造成了一定社會影響。
(三)網絡自媒體缺乏監督
近年來,自媒體網絡平臺中很多新聞人、傳媒發布的信息引起的網絡輿論,都或多或少的有“網絡暴力”相關字眼,從其出現平臺來看,任何網站都有發生。針對這樣的現象以及網絡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網絡自媒體中傳播的信息歧視并不具有權威性,真實性也真假參半。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點擊量直線上升,但是不可否認網絡自媒體本身缺乏自我監督、自我反省,對于網絡社會的構建責任缺乏基本意識。
二、構建新型的網絡社會治理體系的具體途徑
(一)強化網絡社會平臺的監督
政府建立健全的網絡傳媒監管部門,對網絡傳媒營造的各種網絡輿論,進行處理和分析。嚴格對各個網絡媒體平臺的網站規格、網站輿論形式、管理機制等進行監督,尤其是主流媒體,應該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因為主流媒體比其他形式的網絡媒體具有更大的流量,更多的網友支持,在網站中發布的新聞傳播力也是最廣的,主流媒體所引起的網絡輿論是廣大網友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政府監管部門也更應該從實際出發,把網絡社會治理的責任嚴格落實,防微杜漸。要根據網絡暴力、虛假信息、消極輿論發生的具體原因做詳細調查研究,才能夠真正做到對癥下藥,避免網絡社會成為犯罪分子的藏匿所。
(二)完善網絡媒體的傳播責任意識
網絡平臺的媒體要遵守傳媒職業道德,對待工作中的細節也要仔細認真,對于網絡傳媒的新聞傳播,一定要追求客觀公正的原則,對于事件的發生到結束要及時跟進和更新。在互聯網企業內部設置“把關人員”,將信息的發布與后期跟進實行嚴格的把關。傳媒公司對編輯的專業水平、新聞傳播的價值觀念要有所要求。積極的社會輿論的引導,才是真正的細水長流,才是未來的關鍵。所以網絡新聞人樹立公允公正、客觀嚴謹的原則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三)道德、法律并舉構建網絡良性社會
深化實名制,網站管理人員有義務為網友的信息進行保密。對網絡暴力、虛假信息傳播、有害信息發布、消極輿論引導的情況應該嚴格調查,落實到是誰發布的這些輿論,相關網絡監管部門應設立完善的規范章程進行管理,督促單位執法的態度與力度。對于網絡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嚴格審查、完善追查進度。政府監管部門還應該大力扶持這些部門的軟硬件的建設問題,讓互聯網網站的執法力度和監管力度更加完善;對惡意散播他人信息并且以此牟利的活動采取法律手段;對剽竊他人作品與無產權應用他人作品的行為嚴厲處罰。
道德體系的建設應該從現實中的人文道德建設出發,慢慢延伸到我國網絡的道德建設層面,針對網友們的道德建設從實際轉化為虛擬的網絡道德,將道德建設進行到底。在網民們的道德修養的問題上,一定要注意細節,注意道德層面的多方滲透。網友有責任有義務舉報危害祖國繁榮昌盛、國家的統一政策的行為;與此同時,還應將網絡輿論的良性發展,落實為網民自我建設的社會責任意識;將網絡道德體系的制定和網絡道德建設的落實,建立相應的規范來逐步形成。
結語
本文主要是對于網絡社會綜合治理體系的探索,對于當前網絡社會中面臨的多種問題開展探討,也是希望在新形勢下能夠對網絡社會的良性建設提供治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