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誼
【關鍵詞】聽障教育;干預教學;隨班就讀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Q,2007年10月出生,男,現在就讀于上海市實驗附小四年級3班。一家四口,外婆、外公、媽媽和小Q。單親家庭,經濟狀況一般,但是家庭學習環境良好,有獨立的學習空間。母親主要負責教他學習,外公還負責教授他國畫和書法。進入小學的第一天,老師就發現該學生雙耳戴了助聽器,發音不太清楚,于是進行了家訪,得知小Q出生時經過聽力篩查發現他的雙耳有先天性聽力損傷,并佩戴了雙耳助聽器。該生學習成績屬于班級中游水平,能主動認真地完成各項作業,認真聽課,回答老師的提問,但不夠主動,不能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
二、個案評估
2017學年,學校的隨班就讀資源教師于三年級下半學期請小Q的母親帶他去上海市聾耳康復中心做了醫學鑒定,鑒定報告顯示:小Q的雙耳重度聽力損失,平均聽力左耳65分貝,右耳64分貝,老師為他申請了隨班就讀,但是老師缺乏聽力障礙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于小Q的情況,感到無所適從。
于是學校的隨班就讀資源教師將小Q的情況通過學校上報給了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并通過特教中心向上海市第四聽障教育指導中心尋求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通過溝通和協商,結合學生的情況,最終確定以到學校巡回指導與微信等方式聯系,由學校資源教師、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和聽障教育指導中心三方一起了解學生的情況并和家長探討對小Q的教育問題。
三、個案干預
(一)調整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時,教師聲音響亮,放慢語速,并使用無線調頻絡加系統(絡加筆),借助媒體動畫、圖片、實物、板書等教學方式,提供視覺、聽覺刺激,建立語言和意義的聯系,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在教《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時,老師通過課文動畫,讓小Q了解了楊梅樹是如何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再通過讓他邊做動作邊朗讀理解楊梅樹是如何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感受到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是多么的高興。接著,通過讓小Q觀察、撫摸、品嘗楊梅,親身感受楊梅的外形、顏色、味道,對楊梅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改變學習環境,提高聽課效率
將小Q的座位調整到第二排,使他能近距離地關注到老師的表情、動作,看清板書、媒體提供的重要信息。配備一到兩個融合伙伴,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給予他無微不至的幫助和關懷,幫助他理解老師的指令和學習內容。
(三)開展語言訓練,提升閱讀、表達能力
1.激發興趣
巧妙引導小Q質疑。如教學《完璧歸趙》時,老師導人問題,齊讀課題后這樣設計:看了課題,先用拆詞組的方式解釋一下“完璧歸趙”的含義。(把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無損地歸還給趙國)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接下來根據小Q的回答:和氏璧是什么?是哪個國家要把和氏璧歸還給趙國?是誰完成的任務?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分別是什么?再要求小Q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小Q一定會全身心融入課文中去讀,去找答案,既培養了他的質疑能力、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他汲取信息的能力。
2.課中質疑
課堂中各個環節的實施都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教學《找駱駝》時,老師抓住課文第九小節中“商人不耐煩了,憤憤地說:別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駱駝藏起來了。要不,你怎么會知道的這樣詳細?”質疑:為什么老人不告訴商人駱駝在哪里?他是怎么知道駱駝那么多特征的?你又是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進而引導小Q認真研讀課文第10節,并在讀中進行圈畫,再組織小Q交流。此環節能加深他對這一教學重點的理解。
3.在課外閱讀中理解語言
語言的學習積累,僅僅靠課堂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也很重要。為了激發小Q的課外閱讀興趣,老師推薦他通過上網查找或圖書館借閱的方式閱讀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書籍或文章。如學習《頤和園》一課前,老師讓小Q上網搜集有關頤和園風景畫面,介紹頤和園的地理位置、有哪些著名景點,以剪、貼、畫、寫的形式制作成一份頤和園旅游小報,并讓他扮演小導游來向老師介紹頤和園。這樣,既能提高聽障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積極幫助他積累語言和篩選重要信息。
四、干預成效與反思
(一)干預成效
經過一年的訓練和學業指導,小Q變得開朗,更加自信了,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有了一些提高,能主動地對所學內容進行質疑,并能通過各種方式汲取相關信息,解決問題,學習成績也穩步提高。平時小Q會主動與老師溝通一些所見所聞,會主動關心幫助身邊的同學;能積極參與特教中心、學校組織的各項融合活動,并在第三屆“康健杯”融合運動會上獲得了一金一銀的好成績。
(二)反思
從小Q的評估和干預中筆者認識到在隨班就讀聽障學生的教育中,應與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和第四聽障教育指導中心老師保持更密切的聯系,學習各種改善聽障學生學習的方法與策略,為家長提供更多有關聽障學生康復訓練、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建議和相關信息,使其學有成效。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通過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聽障教育指導中心、學校資源教師、任課老師、家長五方一起努力,小Q一定會更加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