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冰潔
【摘要】為了保證我國在國際化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我國開始立足于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質要求,積極地加大對英語教育的投入,真正地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國際化的應用人才。但是長期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我國一些大學英語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采取的教學方法有些落后和傳統,一些教學資源被浪費。本文立足于這一現實情況對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方式的弊端進行相應的分析,結合問題產生的根源提出一定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傳統大學英語:教育方式:弊端與對策
引言
大學英語教育只關注老師講授知識,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以及提升,難以真正保證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的技巧及精髓。其次,在這種較為機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嚴重的打壓,無法更好地在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引導之下進行主動學習以及實踐,長此以往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效率及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傳統大學英語教育現狀
(一)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主要以書本教材為中心以及切入點,老師采取與教材以及黑板板書的形式對不同的信息資源進行相應的分析以及界定。在信息化時代,先進的教學手段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只有部分老師能夠立足于校園網絡化教學以及英語學習軟件應用的具體條件進行有效的開發,大部分的教育資源被浪費,同時教育資源不夠新穎,嚴重影響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培養。
(二)日常英語交際不被重視
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現,許多大學英語老師在教學實踐時只注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水平的培養和提升,忽略語法知識的傳授,難以真正地保證學生掌握英語語法的核心內容。因此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之中,沒有主動地利用英語與他人進行相應的溝通,口語水平不符合相關的教學標準以及要求,即使有一部分學生能夠順利地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但是也難以真正突破啞巴式英語教育的不足,在實踐上還存在許多的缺陷。
(三)授課方式傳統
不同的教學模式所發揮的作用有所區別,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課本為主,這種單向性的傳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課堂教學之間還缺乏一定的師生互動,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的沉悶,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嚴重打消了學生的熱情,無法更好地讓學生在自己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創新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進對策
(一)注重信息技術的引入
為了保障教育教學模式符合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英語老師必須要積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真正實現教育方式的與時俱進,其中新時期下的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要關注對不同多媒體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應用及分析,積極關注教材內容,立足于光盤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具體要求構建立體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的依據,積極營造良好的語言應用以及時間條件。其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能夠真正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形象生動且有趣的語境之中進行學習,更好地擺脫啞巴式英語教學所存在的不足,真正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以及互動,這一點對于學生個性化的成長以及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
(二)淡化英語等級考試
淡化英語等級考試,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之中尤為關鍵。只有真正地將個人所需要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英語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不斷提高個人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實踐水平,才能夠更好地呈現語言學習的作用和價值,其中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量。但是在等級考試的過程之中,老師必須要將其視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工具,充分的發揮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以及價值,并不能夠直接將其作為教學的目的,只有真正地改革英語等級考試才能夠有效地避免。傳統大學英語教育方式對學生產生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在考試評價改革設計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以學生目前的學習基礎為依據,了解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來更好地體現教育教學模式之中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習能力及學習狀態,實現對學生的分層化教育引導。
(三)加大英語授課時間
與其他學科相比,英語學習的難度較高,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英語老師必須充分考慮各類影響因素,加大英語授課的時間,保障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高校需要立足于英語語言教育的實施情況,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交際能力為最終目標,通過增加大學英語課程量的形式來促進英語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其次,學校還需要采取小班化教育的模式,積極地將授課的人數控制在一定的范圍,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提供更多的語言交際環境以及交際機會,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積極地將英語作為日常交際的用語,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英語學習的技巧和精髓。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育背景有所區別,老師都需要盡量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真正地將不同的教學模式與層次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
結語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真正地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因為老師需要積極地將媒體教學以及各種創造性的教學模式融入主題教育實踐之中,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參與,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