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摘要】少數民族雙語學生因其國語水平有限,在課堂理解、言語訓練等俄語專業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新疆大學作為實行俄語專業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模式最早的一批高校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幫助少數民族雙語學生克服俄語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關鍵詞】俄語教學;學習障礙;少數民族雙語生
自從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高等院校的雙語教學活動引起各方面重視,雙語教學已成為高校課程改革浪潮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俄語專業雙語教學概念的界定
在我國,雙語教學原本是指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為了使少數民族的學生同時學好漢語和本族語言而采取的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的模式。盡管不少國內外研究雙語教學的專家學者對雙語教學的概念作出過界定,但目前尚無統一的說法。
關于雙語教學的概念,筆者比較認同王本華的觀點:“雙語就是將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本文所指的以新疆大學為例的雙語教學,區別于其他高校俄語專業用俄語講授專業知識的教學模式,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達到提高俄語水平的目的,尤其指的是在新疆這個特殊的地域背景之下針對少數民族雙語學生的俄語專業知識的教學模式。
二、新疆大學實施俄語雙語教學的現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毗鄰俄羅斯阿爾泰地區,隨著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新疆與俄羅斯眾多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全面展開,俄語復合型人才(既懂俄語,更熟悉俄羅斯文化)的需求不斷加大。
新疆大學是從1924年的俄文法政專科學校發展起來的,在俄語教學和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傳統,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全國俄語學科的優勢地位。近幾年,新疆大學在俄語專業內進行俄語雙語教學。
少數民族雙語生在俄語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俄語專業教師也頻頻感嘆很難遇到拔尖的少數民族雙語生。綜合分析,其學習障礙如下:
(一)課堂教學理解困難
隨著新疆雙語教育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雙語生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進行專業學習。由于其以往受教育經歷、中小學課程設置、個人重視程度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少數民族雙語生進入高校后,使用國家通用語言表達與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專業性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知識的連貫性特點以及俄語專業學習高難度和高強度等特點,極有可能造成少數民族雙語生學習信心不足,自暴自棄。
(二)作業完成度不高
對于少數民族雙語生而言,很容易形成“語言不通一知識不懂一作業不會”的惡性循環。由于外語的學習是一種實操性要求非常高的專業,其目的就是不斷在教學和作業反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少數民族雙語生在此方面難以獲得較高的評價,因此各項成績相對處于劣勢。
(三)文化差并
每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母語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這份感情可以超越年齡、性別、地區、職業等一切因素,濃縮在對母語深深的依戀之中,其外在表現即是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天然的認同。少數民族雙語生在小學和初、高中都就讀于雙語學校,進入大學階段在課堂上基本以漢語學習為主,課下基本使用母語,但大學的語言環境不同于中小學,大學里匯集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學生。
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體系多年來基本上實行的是,中小學民、漢分校,大專院校民、漢分班,維吾爾族中小學用維語授課,漢語作為一門語言課從三年級開始開設。綜合大學少數民族雙語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專業性學習。這種雙語教育體系長期實行,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漢語只是作為一門語言課開設,學生學了漢語并不能直接用于聽專業課,漢語實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以少數民族語言為載體的科學知識體系無論從完整性、深入性,還是從豐富性、先進性上講,都無法與以漢語為載體的科學知識體系相比。鑒于此,筆者提出了針對俄語專業少數民族雙語生克服學習障礙的幾點建議:
一是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以新疆大學為例,目前針對少數民族雙語生采用50分合格制,校方的出發點在于鼓勵少數民族雙語生,使其順利畢業,步入社會,踏人工作崗位。其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部分少數民族少數學生也會因此降低自我要求。因此,應當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
二是因材施教、分級教學。按漢語水平考試成績把學生編入低、中、高三個級別的班級,不同的班級按不同的教學計劃、不同的教學進度來進行教學,再機動靈活地根據學生成績進行調整,改變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狀。
三是重視思想教育。不管我們做任何事情,從事任何一項事業,樹立共同的理想與奮斗的目標都是首要的。思想教育要力戒教育者只教育別人,不教育自己的誤區。教育別人的內容,教育者首先要自己深刻認同,并身體力行,否則,不會有好的收效。
新疆的開發建設,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有更多的少數民族進入城市,從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活動,也有更多的少數民族雙語生進入各類高校深入學習,并且這種趨勢會日益明顯,他們將會為新疆的穩定發展、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