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彝
【摘要】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已達795萬人,較2016增加16萬人,加之社會其他未就業者至少達到1500萬人,就業形勢值得人們關注。因此,應該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思路和方式,尋求多方面渠道,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關鍵詞】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就業形勢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已達795萬人,較2016增加16萬人,加之社會其他未就業者至少達到1500萬人,就業形勢值得人們關注。因此,應該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思路和方式,尋求多方面渠道,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一、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
(一)學生自主創業參與者少、旁觀者多,且多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傳統行業,成功率低
盡管中央和地方政府機關、稅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了這樣或那樣的優惠條件,但是大學生參與的熱情仍不是很高,遇到困難容易后退,許多同學都喜歡作為參加創業的合作者,而不愿意成為創業領導者。
大學生在校參加的創業都是有學校作為后盾,提供資源,如創業場地等。一旦學生畢業脫離學校后,要憑個人之力創辦企業,卻往往顯得勢單力薄。所以,大多數畢業生在創業初期往往會選擇啟動資金少,容易開業且風險相對較小,較容易運行的傳統行業。但是傳統行業也在不斷更新中,學生能看得到今天,很難看到明天,所以很多創業夢被扼殺在搖籃中,導致成功率不高。
(二)心態和經驗問題限制學生創業
擁有良好的心態,尤其是對創業風險具有清醒的認識,并擁有充分應對風險的心理準備,是創業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大學生受年齡及閱歷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對創業風險具有清醒的認識,缺乏對可能遭遇風險的必要準備。在缺乏良好心態的情況下,創業前景也會受到相應的不利影響。其次,知識限制。創業需要企業注冊、管理、市場營銷與資金融通等多方面的豐富知識,在缺乏相應知識儲備的情況下,倉促創業不僅難以籌集必需的資金,而且在市場競爭中也將處于劣勢。
二、解決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融合
實施創業教育,高校應根據本校、本地區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開展。高校應轉變教育理念,依據學校定位、辦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科發展、社會需求及生源特點,探索本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增加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和拓展創新創業第二課堂學分教育;將課程分類分層,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需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在專業平臺上融入基于崗位創業意識、崗位創業知識、崗位創業能力為導向的創業教育。通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創業教育啟發學生創業思維和提升自主創業能力。
(二)強化創業師資隊伍建設
大學生創業離不開教師的啟蒙啟發和專業指導,高校應針對現有師資力量薄弱、實踐經驗不夠、技能不足等現狀,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強化理論型與實踐型兩類師資建設。一方面,在本校現有師資力量基礎上,通過遴選,組建校內創業師資隊伍或團隊,將組建的師資隊伍或團隊分批分層次,有針對性的選派赴國內外創新創業平臺開展較好的高校學習交流,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提高自身師資隊伍水平。另一方面,借助社會力量和校友資源,聘請具有豐富商業經驗且具備較高學歷或教學能力的校外企業家、風險投資家、企業家校友來校兼職授課,彌補校內師資創業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
(三)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
從擇業到創業,這是就業觀念的重大轉變。走自主創業的道路,從長遠看是大學畢業生的一種重要選擇和就業途徑。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大學生自主創業,對緩解當前的就業矛盾和壓力,對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在大學階段樹立創業理想,堅信創業理想能夠實現,從而為這個理想的實現而不斷地奮斗。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進行創業的一個必要條件。最后,要培養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綜合素質能力。
(四)高校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一方面利用和發揮學校已有場地、實驗室等條件,改造和建設創新創業實驗室、創業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等載體;學校自有的物業如商鋪門店、采購服務等項目允許與鼓勵具備條件的學生創業主體參與競爭,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組建校外實踐企業基地,充分發揮社會企業的場地、設備、技術、信息等資源優勢,尤其是加強與校友企業的合作,利用寒暑假、實習實訓等環節,組建創業實踐社團,開展創業調查,使學生深入企業,在實踐中學習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經營管理等實操技能與知識。
漫漫的創業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崇山要翻越、艱難要克服,這需要我們更加的理智而不是沖動、更加的冷靜而不是狂熱。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之下,有了好項目的應屆大學生創業之路上除了要有好的技術,更要有好的心態,敢于面對創業中即將到來的挫折和失敗。同時也要堅定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