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海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取得了突出成就,逐漸進入了“三跑并存”,并跑、領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新階段,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科技部統計表明,2017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這一支出占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長70%,居世界第二;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量首次超過德國、英國,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前列,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成果轉化量質齊升,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二十位升至第十七位。
比如航天、深海、超算、核電等領域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基礎研究得到了加強,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干細胞、克隆猴等逐漸產生了世界性影響;悟空、墨子、北斗組網等科學實驗衛星,為深空探測、定位導航和環境監測發揮了重要作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上海光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主戰場。面對世界變革大勢,黨的十九大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部署,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新四大發明、創新體系等科技創新話題展開熱議。現編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全國政協委員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在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獲得人類重大原始性的創新成果,是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新時代我國應充分發揮制度和體制上的優越性,加強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力爭在重大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獲得重大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為突出代表,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和代表國家意志的重大科技突破,逐漸成為基礎前沿科學突破的主要手段。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以后,近50%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研究是利用大科學裝置或科學衛星數據完成的。重大科學前沿突破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科學前沿的發展變化很快,決策晚了容易失去先機。在地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域,改五年規劃為中長期規劃加年度(或每兩年)征集和遴選,遴選標準更加注重重大基礎科學前沿的突破,管理上更加注重從規劃到產出的全過程,成立專業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期待在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中,中國有更多“墨子”“悟空”這樣的科學衛星升空;中國科學家在重大基礎研究前沿的更多領域走到世界舞臺中央。
全國政協委員 丁奎嶺(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中國現在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時期,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為迫切的國家。”對基礎研究而言,人才、平臺、項目三位一體,缺一不可,而上海在諸多領域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 馬蘭(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對標全球頂尖水平,我國科研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應用基礎研究尚顯薄弱,要參與國際競爭,亟須以更大力度加強研發投入。而投入方式亦需持續優化,R&D投入5年增長2.5%的目標要實現,不能都把錢留到最后幾年才投資。
全國人大代表 李東生(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黨委書記):目前,中國、美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已走在了全世界前面,日本、韓國和歐洲在傳統產業優勢明顯,但現在人工智能這塊優勢已不明顯。人工智能以大量計算能力為基礎,中國國家大型計算機計算能力已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中國在大型基礎科研人才方面仍然十分缺乏,需要加快培養。東歐幾所大學都出現了兩三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下一步,TCL將在波蘭或者匈牙利布達佩斯設立基礎研究中心,像這樣的研發5年后才能看到收獲。中國企業以前是不敢去想,現在是必須要想。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已經提高了,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要努力去做,所以我們有決心去做好。
全國人大代表 董明珠(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要成為制造強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目前格力在全國有8個基地,基本都實現了無人工廠,用機器替代人工操作,這是一種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過去,格力生產大型中央空調要靠進口設備,十八大后格力進軍智能裝備領域,目前擁有數控機床、機器人、工業集成等100多個品種。格力現在有12個研究院、1萬多名技術開發人員,但是還有短板,一些核心部件依然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希望短時間內,用我們的產品服務于全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 雷軍(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國制造業升級需要創新、質量、設計、互聯網+。發展制造業,首先要靠創新、靠質量。創新要突破核心技術,搶占制高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中國制造要想進一步發展,還需要提高設計能力、改善用戶體驗能力等。今天的用戶買東西,不好看、不好用的就不買了。只有把設計搞好,中國品牌才能在全球打響。他還建議,要重視“互聯網+”,這能有效幫助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小米就是受益于“互聯網+”的方法論。
全國人大代表 劉慶峰(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人工智能兩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政府對這一行業創新發展的導向。企業和科研院所要“練好內功”,推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在國際上掌握制高點,推動“中國創新”越走越好。我們一定要在源頭擁有話語權,掌握核心知識產權,保持核心技術的全球領先。然而并不是研發出源頭技術就能一勞永逸、一路領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真正腳踏實地的應用。只有更好地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并開展深入研發,形成產學研合作互動、自我造血的有利局面,才能搶占創新制高點,進一步推動未來的源頭創新。人工智能不能只談概念,應該立足于特定場景,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建議將研究機構的成果在企業進行產業化落地,將企業云平臺上的大數據資源面向學術界和創新創業企業進行開放共享,提升我國人工智能基礎源頭技術的研究水平和轉化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 談劍鋒(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全球進入智能科技時代,網絡安全威脅復雜嚴峻,我國的網絡安全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核心技術的缺失、網絡人才的缺乏、互聯網企業的安全能力不足以及大眾安全意識淺薄等難題,依然困擾著安全產業的發展。再高的大樓也要從地基建起,而安全就是互聯網基石,互聯網不能成為建立在沙漠之上的海市蜃樓。網絡安全關系國家安全,一味采用國外技術,就等于自己的命脈被別人掌握,因此必須走自主創新的路子。密碼技術是信息安全的核心,與核技術、航天技術并稱為國家安全三大支撐技術,如果連“門鎖”都用國外技術、國外制造,那就如同大門徹底敞開,更多的安全事件將無法阻擋。因此,在信息安全領域里,必須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民營IT企業應積極推進關鍵領域的標準研制,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在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建立首席信息安全官制度,推動安全人才的培養。此外,在“網絡安防戰”中,任何企業都應該在發展企業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對廣大百姓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不可忽視。

全國人大代表 邵俊杰(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目前我國化工材料、原料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這就需要我們瞄準國際尖端、填補國內空白,通過新技術研發,向中高端延伸煤化工產業鏈,努力在煤化工技術、裝備、產品方面形成全球競爭力。煤化工作為新興產業,還處在技術創新積累階段,諸多技術壁壘待破,尤其像煤制油等重大工程示范項目,投資大、資金密集,財務費用和折舊費用較大。從降低企業增值稅稅率的角度考慮,國家應給予煤化工企業差異化的稅收優惠政策,這樣也有利于降低企業負擔,做好創新和轉型升級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 易建強(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以“新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批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是科技創新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快速發展,重塑中國形象、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生動注腳。這些新技術是科技創新的最新產物,是技術創新和科技改造升級的成果,同時,這些技術的應用實實在在便利了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滿足了市場需求。這些年來,人民對于更高效、更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為新技術發展提供了豐沃土壤。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實力和科技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國家也在以資金、政策扶持等手段積極推進新技術的發展。過去拼數量、拼規模、低成本、微利潤,如今拼質量、拼設計、拼技術,以創新引領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范小云(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這表明中國在這4個方面的發展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雖然“新四大發明”并非同一層面的事物,但在提高社會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促進了近10年來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所以,認真思考這些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我們認清中國現代化的邏輯和優勢,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從經濟學上理解,這4個方面都體現了大規模的需求匯集。供給上的創新滿足了十幾億人共同的需求,成就了令人震撼和難以超越的市場。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確立了中國經濟大國的地位,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消費成為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并形成了有效需求。同時,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催生創新動能,這是基礎體制保障,其中包含了政策法律、科技創新、金融體系、人力資源等多重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 姚勁波(58集團首席執行官):未來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將加速融合,帶動新服務業變革升級,促進中國快步走上科技強國之路。強化數字經濟與新服務業發展,將成為企業、行業發展的驅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建議政府部門可以考慮進一步放開新服務業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引導企業參與標準制定,推進新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完善人才引留機制,為新服務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共建共享新服務業大數據系統,重建消費安全秩序等。
全國人大代表 馬化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希望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新經濟新領域的立法研究。比如共享經濟,前兩年是網約車,現在又有共享單車,未來可能還有很多新業態,包括最近非常火的區塊鏈、數字貨幣等。這些新經濟如何監管,希望人大提前做出調研,加強立法工作,及時予以規范和指引。建議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去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民法總則里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定。日常遇到很多電信詐騙,因為個人信息被販賣后非法使用,但在具體執法上,目前還缺少一些明確的細節。比如在數據的開放利用使用規則上,需要制定具體規定。像QQ微信被盜號如何入罪,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此外,在互聯網立法上,建議廣東省、深圳市先行先試,探索一條互聯網立法的特色之路,為全國的立法提供參考。
全國人大代表 壽子琪(上海市環保局局長):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僅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化、組織化行為,市場化行為、專業化行為,下一步要更加關注基礎性、系統性的工作,構建完備的成果轉化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為自發行為。例如對知識產權的有效管理,過去比較多的是注重申請知識產權,但在知識產權的可持續使用方面不太重視。一些科技成果,因為沒有很好的后續管理,價值在無形中逐漸流失。除了政府的指導支持,更多的要對國有研究院所、機構提出明確要求,從財政支持上,對從事知識產權管理的機構給予一定資助。同時,專業的中介機構也需要及時培育。對于國有無形資產的管理,要有別于有形資產。無形資產是否一定價高者得?潛在價值很難估量,不同的對象匹配,產生的價值很難估量,應關注其對社會的正相關性效應,而不是及時性效應。無形資產作價落戶之后,很有可能失敗,對其考核管理方法,要做一些改革,有別于貨幣實物資產。
全國人大代表 吳光輝(國產大型客機C919總設計師):要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的重大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更多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和相應政府投資的實驗室向社會開放,并且給開放提供一部分經費的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 曹阿民(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我國地方研發機構的創新能力和運行體制機制,同后端產業升級所需要的支撐能力尚不匹配;科技資源存在條塊分割問題,也制約研發成果產出。對此,從國家層面加大頂層制度供給,引領地方科研機構提升創新能力、促進“大共享、大聯合、大產出”,應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