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娟,阮雅敏
(山西省運城市中醫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火針屬于九針中的一種,《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九針分別為針、圓針、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其中“九曰大針,長四寸……尖如梃,針鋒微圓”。此處所謂的大針,即為火針療法的專用針。

火針療法,古稱“焠刺”“燒針”,是將針在火上燒紅后,快速刺入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火針療法最初主要用于治療寒證、痹證,如《靈樞·官針》云:“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傷寒論》中記載“焠刺者,燔針取痹氣也”“凡刺寒邪用毫針曰以溫”,稱火針為“燒針”和“溫針”。
唐宋以后,火針的治療范圍逐漸擴大,用于治療外科疾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首次將火針應用于外科,治療瘡瘍癰疽、瘰疬痰核及出血等疾病。《太平圣惠方》“夫癰疽者,頭少腫處多出膿。不快者宜針烙”。明·李學川《針灸逢源》中記載“凡針腫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從兩旁按之,令膿隨手而出”。
①火針的制針材料:古代火針的針具主要由鐵或鋼制成,如明·高武在《針灸聚英》中就提出火針的制作應用韌性大的熟鐵,且針不宜太粗。現代火針的制造技術更加先進,運用了各種合成金,產生了鎢錳合金火針、鐵鉻合金火針、鉬金屬火針、不銹鋼火針和特質金屬火針等。這些合金的應用使火針具有在高溫下堅挺不彎、硬度強、不蝕不剝、不退火、不易變形、不易折、經久耐用等優點,有利于臨床使用[1]。②按針具粗細分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火針針具為師懷堂先生改革的新九針,其中火針包括6種型號,即細火針、中粗火針、粗火針、三頭火針、火針、火鈹針。另有賀普仁先生倡導的五針:粗、中粗、細、平頭、三頭5種火針。點刺用的火針有粗火針、中粗火針、細火針、毫火針4種。毫火針即直徑為0.35 mm的不銹鋼毫針,主要適用于顏面部較淺的局限性皮損。細火針直徑約0.5 mm,主要適用于面部及肌肉較薄的部位及老人、兒童、體質虛弱的患者等。中粗火針直徑約0.8 mm,臨床適用范圍最廣,除用于面部及肌肉較薄的部位,還可用于四肢、軀干的壓痛點和病灶周圍。粗火針直徑約1.1 mm,適用于皮膚豐厚、肌肉堅實之處。
①選穴與消毒:火針選穴與毫針選穴的規律基本相同,根據病證不同辨證取穴。選定穴位后要采取適當體位防止患者改變姿勢而影響取穴的準確性。取穴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實證和青壯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選定穴位后進行嚴格消毒,先用碘伏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脫碘以防感染。②持針方法:即用手拿針的方法或用器具拿針的方法,如止血鉗持針法。持針姿勢如握筆姿勢,要注意做到指實掌虛,腕部需靈活有力。③燒針:目前多用酒精燈進行燒針,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火針的燒灼程度有3種,根據治療需要,可將針燒至白亮、通紅或微紅。若針刺較深,需燒至白亮,否則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且增加患者疼痛;若針刺較淺,可燒至通紅;若針刺表淺,燒至微紅即可。④針刺深度和角度:火針的進針角度以垂直刺入為主,對于疣、贅生物等采用斜刺法。進針深度根據病情性質、體質差異、年齡和針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淺、神經分布而定。對準穴位,迅速而準確地進針。火針刺后出針,用干棉球迅速按壓針孔,以減輕疼痛。若屬膿性病變,應待膿血排凈后消毒即可。
①點刺法:點刺法是將針燒紅后迅速刺入選定部位,這是最常用的火針刺法。其他刺法亦是以點刺法為基礎,只是依據針刺深度、用針密集程度和所刺部位不同而定。當需要辨證取穴或針刺經穴、奇穴或針刺壓痛點時,多采用點刺法,主要用于緩解疼痛及治療臟腑疾患等全身性病證。②密刺法:密刺法是用火針密集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種方法,每針間隔1 cm左右。針刺深度以針尖透過皮膚病變組織,以剛接觸正常組織為宜。此法常用于治療增生性、角化性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等。③散刺法:用火針松散地點刺病灶局部的一種方法,每針間隔1.5 cm。主要用于治療麻木、瘙癢、拘攣、疼痛等。④圍刺法:用火針圍繞病灶周圍進行針刺的方法,每針間隔1.0~1.5 cm。此法多用于治療皮膚科、外科疾病,如帶狀皰疹、臁瘡等[2]。
(1)患者,女,30歲,2015年7月初診。顏面部起暗紅色丘疹、結節、膿皰1個月余,面部油膩感重。經前腹痛,乳房脹痛,經色暗紅夾有血塊。納可,眠差,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數。中醫診斷:粉刺(瘀熱互結證)。治療:對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仰臥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治療部位。選擇細火針,將針在酒精燈上燒至通紅,選擇有膿頭或手下有波動感的皮損進針,快進快出,深度以達到膿腫底部為宜,刺破皮損后用干棉簽在皮損周圍輕輕擠壓,以排凈膿腫內的膿液和瘀血。治療結束后,用酒精嚴格消毒,并囑患者皮損掉痂前勿沾水,防止感染。每周1次,治療4次后面部丘疹、結節、膿皰消失,僅留紅色痘印。
(2)患者,男,36歲,2016年11月初診。患者肚臍左側有一塊直徑約8 cm大小的類圓形炎癥性斑塊,色鮮紅,質硬,伴有疼痛,斑塊上有一處破潰出膿。患者體胖,平素嗜酒,舌紅,苔黃厚,脈滑數。中醫診斷:癰(濕熱蘊結證)。治療:患者仰臥位,治療部位消毒后,用粗火針在酒精燈下燒紅,選擇已成膿的部位進針,點刺3~5針后,用火罐在該處拔罐,留罐 5 min。起罐后,用干棉球或無菌紗布擦凈膿血,然后用碘伏消毒破潰處,外涂甲硝唑凝膠,最后用無菌紗布覆蓋包扎。囑患者禁酒,忌食辛辣油膩。3~5 d治療1次,治療5次后,紅色斑塊縮小為2 cm×3 cm大小,疼痛明顯減輕。
按語:從以上2個病案可以看出,火針治療化膿性皮膚病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一方面采用物理方法將皮損內的膿液和瘀血排出,加速疾病痊愈;另一方面,火針在燒紅后溫度可達700~800℃,這樣既可防止感染又能起到殺菌的作用。從中醫角度看,火針還可祛邪,由于火針針眼不會很快閉合,從而使水濕、痰濁、癰膿、瘀血等有形之邪排出。再者火針還可“以熱引熱”,正所謂“熱病得火而解者,猶如暑極反涼,乃火郁發之之義也”。
(3)患者,女,34歲,2016年5月初診。患者右側鼻翼旁有一小塊色素脫失斑,界限清楚,無不適感。伍德燈下呈瓷白色,邊界清楚。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白,脈細。中醫診斷:白駁風(氣血不和證)。治療:患者仰臥位,消毒治療部位后,選擇毫火針,燒至通紅,先在白斑外圍淺刺一圈,然后逐漸向中心點刺,用密刺法,每針間隔1 cm左右。治療后囑患者針刺部位掉痂前勿沾水以防感染。每周治療1次,治療4次后,白斑縮小,外圍有色素沉著,中心顏色較前不明顯。
按語:火針治療白駁風,針具宜選擇細火針或毫火針,且針刺宜淺,以穿透表皮為度,快進快出。火針的熱力通過皮膚神經的調節作用,促使皮損區微循環加快,有利于皮損區黑色素細胞形成;有利于調節免疫功能,減少黑色素細胞自毀;有利于加速皮損區的新陳代謝和正常皮膚的生長。
[1]張慶茹,胡秋生,任永紅.火針針具的發展和應用方法的改良[J].中國針灸,2011,31(5):459-461.
[2]喬云英.火針[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