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侯 麗,張蘭芳
(山東省威海市中心醫院,山東 威海 264400)
頸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多因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動脈痙攣或狹窄導致其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癥候群[1]。本病主要表現為突發不同程度的頭暈,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耳鳴、視物模糊或搖擺感,部分患者有心慌、胸悶、憋氣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表現。筆者采用天麻素聯合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患者3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威海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頸性眩暈患者,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7~67歲,平均52.7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6~68歲,平均53.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出現眩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視物旋轉甚至猝然昏倒等癥狀;眩暈反復發作多與體位有關;頸椎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有退行性改變等表現;TCD檢查提示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
1.3 排除標準 非頸性眩暈患者;有心、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患者;孕婦、哺乳期女性;精神病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天麻素注射液(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46,0.2 g/支)0.6 g溶入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即進行效果評定。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吉林四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572,2 mL/支)穴位注射。方法:取雙側風池、天柱及X線片所示病變部位頸椎相對應的夾脊穴,用10 mL注射器7號針頭抽取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常規皮膚消毒后進針,待出現酸脹等針感后回抽,如無回血,再將藥液注入。每次選3~4穴,每穴注射0.5~1.0 mL,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即進行效果評定。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眩暈及其他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未再復發;顯效:眩暈程度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輕微頭暈目眩,但不伴自身或景物的旋轉、晃動感,其他伴隨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可正常生活及工作,遇勞累或其他誘因可復發;有效:眩暈減輕,伴有輕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轉、晃動感,其他伴隨癥狀明顯好轉,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響;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3]。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兩組頸性眩暈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認為頸性眩暈是因外傷、勞累及外感風寒濕邪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氣滯脈絡,血運不暢,不能上行養腦,不榮則眩暈,不通則頭痛。治宜補益氣血,活血化瘀,通脈定眩,使髓海得充,則眩暈自除[4]。
天麻素是中藥天麻的有效單體,能擴張腦血管,提高腦細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腦血流量,減少腦血管阻力,增加椎-基底動脈的供血,從而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曲克蘆丁、活性多肽、多種氨基酸及核酸等,其藥理作用顯示曲克蘆丁能通過與血小板細胞膜上的腺苷載體蛋白可逆結合,增加血小板內環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能對抗5-羥色胺、緩激肽引起的血管損傷,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可防止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腫。其所含的大量活性多肽、多種氨基酸及核酸的代謝產物桂苷酸能透過血腦屏障,調整和改善神經元的蛋白質合成及核酸代謝,改善腦內能量代謝,增加腦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腦細胞缺氧狀態,對缺氧的腦組織有保護作用;還可激活、改善腦內神經遞質和酶的活性,保護神經細胞免受各種缺血和神經毒素的損害。二者聯用可有效改善腦部的缺血缺氧狀態,治療效果明顯。
藥物穴位注射療法是一種結合藥物、針灸和經絡作用的綜合療法。風池穴為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該穴位可調暢腦部脈絡之血運與氣機;天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治療頸椎病變之要穴;頸部夾脊穴下外側有椎動脈經過,針刺該穴位能振奮督脈和太陽經氣,使陽氣上達清竅以養神[5-6]。故針刺以上穴位能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液循環,加快大腦血流速度,增加腦組織供氧。研究表明,穴位注射藥物用藥量少,作用快,效果優于同藥同劑量下靜脈注射及皮下或肌內注射者,具有穴位相對特異性[7]。選用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穴位注射既可將針刺與藥物的雙重作用通過經絡擴散,又可使藥物停滯于穴位,藥效增強并持續發揮神經、體液系統對機體的調節作用,將外源性的針刺穴位產生的機械性作用和藥物對機體的藥理性作用及經絡的循經感傳作用等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相得益彰[8]。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天麻素聯合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的血供,且穴位注射用藥劑量小,患者癥狀改善明顯,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節省治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王楚懷.寰樞關節紊亂與頸性眩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12(4):19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
[3]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
[4]白曉莉,劉紅燕,劉文英.穴位注射配合中藥熱敷治療頸性眩暈46例[J].河北中醫,2010,32(11):1694-1695.
[5]鄒勇,金亞明,袁成業,等.風池、天柱穴位注射丹參液治療頸性眩暈4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3):34-35.
[6]王穎,孫國杰.電針頸夾脊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2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8,25(1):39-41.
[7]周愛玲,劉祖舜.穴位注射的穴位相對特異性續探[J].上海針灸雜志,1999,18(1):33.
[8]邱彩信,陳一凡.穴位注射治療膝關節退行性變及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