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義
(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河南 鶴壁458030)
膝骨性關節炎是骨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同時也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癥狀主要為膝關節腫痛、彈響、積液等[1]。若沒有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病情將逐漸惡化,可導致關節畸形或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臨床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常用的方法為西藥治療、中藥治療、穴位注射、針灸、推拿、超短波治療、理筋手法等[2]。筆者對理筋手法聯合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做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鶴壁市中醫院外科收治的94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觀察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6~78歲,平均(56.23±6.7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3年,平均(5.11±1.80)年;單膝發病30例,雙膝發病17例。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48~77歲,平均(57.14±6.50)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2年,平均(5.30±1.74)年;單膝發病28例,雙膝發病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在給予功能鍛煉的基礎上,給予布洛芬片(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296,0.1 g/片)口服,每次0.4~0.6 g,每日3~4次。8周為1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給予功能鍛煉的基礎上,給予理筋手法聯合溫針灸治療。①理筋手法:患者仰臥,首先放松膝關節周圍肌肉,然后點按阿是穴、陽陵泉、梁丘、血海、膝眼、足三里等穴;接著提拿髕骨,緩慢推擠、放松5~10次,繼而被動屈伸、內外旋轉膝關節;最后患者取俯臥位,放松腘窩及腿部肌肉。②溫針灸:選取足三里、血海、陽陵泉、陰陵泉、內膝眼、外膝眼作為針灸穴位。患者取坐位,將膝關節自然彎曲,由操作者對所選穴位處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然后用規格為0.35 mm×50 mm的毫針直刺10~40 mm,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運針。在內膝眼和外膝眼兩處針柄上點燃長艾柱,每次灸2壯,每日1次,每次40 min,每周5次。8周為1個療程。
3.1 評價指標 采用骨關節炎指數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關節日常活動癥狀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或癥狀越嚴重。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能夠正常活動;顯效:膝關節疼痛、腫脹顯著緩解,關節活動基本正常;有效:膝關節疼痛、腫脹有所緩解,關節活動不便;無效:膝關節疼痛、腫脹癥狀及關節活動度均無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骨關節炎指數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骨關節炎指數各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骨關節炎指數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膝骨性關節炎是因勞損、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所引起的膝關節炎性病變。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所以很多老年患者容易忽視,導致病情加重。病情加重后,各種癥狀也相繼出現,如膝關節僵硬、發冷、腫脹、疼痛等,患者逐漸失去自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雖然當前的醫療水平較高,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較多,但是真正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治療方法較少。
膝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病機為氣血瘀滯、風寒濕邪入侵關節,治療當以補氣養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為基本方向[3]。溫針灸是一種將針刺和艾灸結合起來的治療方法,針刺足三里、血海、陽陵泉等穴位能夠祛邪、活絡、止痛;艾灸可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組織腫脹的作用。理筋手法通過按摩放松肌肉,緩解痙攣,再以點穴通絡消腫,可用手法剝離粘連,有效緩解癥狀,改善關節功能[4],但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力度。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疼痛評分及關節日常活動癥狀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理筋手法聯合溫針灸在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余洋,周群,樊效鴻,等.加味當歸四逆湯配合溫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隨機對照研究[J].山西中醫,2014,30(6):16-19.
[2]劉琪琳.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8(9):108-109.
[3]李江明,楊樺,朱紅坤.溫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6,35(19):171-173,176.
[4]陳靜,王莖,武風琴,等.溫針灸為主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27(6):89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