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增
(河南省??h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 456250)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咽鼓管不通暢或堵塞引起,導致傳導性耳聾及鼓室積液的發生。兒童發病率較成年人更高,因兒童表達不清,或未引起重視,導致病情延誤,在發現時多已錯過保守治療的最佳時機,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成長及學習[1]。筆者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聯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浚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15例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并經聽力檢查、CT、鼓氣耳鏡等檢查確診,符合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2],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7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齡6~13歲,平均(9.44±0.81)歲;病程7~16個月,平均(11.41±1.33)個月;語言頻率氣導平均聽閾(31.77±7.12)dB HL。觀察組58例,其中男29例,女29例;年齡6~14歲,平均(9.81±0.92)歲;病程7~17個月,平均(11.62±1.37)個月;語言頻率氣導平均聽閾(31.03±7.03)dB H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語言頻率氣導平均聽閾值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2.1 對照組 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在患者鼓膜前下象限處,使用鼓膜切開刀弧形切開,觀察鼓室積液的性質,若積液不黏稠時,可直接使用微型吸引器吸除干凈;若積液較為黏稠,或者為膠狀時,可采用地塞米松溶液進行沖洗,并吸出。放置啞鈴形的鼓膜通氣管,并檢查其是否卡在鼓膜切口的邊緣處。通氣管多會在術后3~6個月自行脫出,若在該期間無脫出,可于6個月后取出。
2.2 觀察組 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聯合腺樣體切除術。麻醉后暴露患者口咽部,置入鼻內鏡,觀察后鼻孔、鼻咽頂壁、鼻咽側壁、咽鼓管圓枕及管口,切除并吸除腺樣體組織,咽鼓管圓枕周圍腺樣體組織需盡量將其切除干凈。在此過程中動作要輕柔,避免對咽鼓管咽口、雙側圓枕及咽隱窩造成損傷。腺樣體切除后行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步驟同對照組。
所有患者術后常規抗感染1周,術后每周復查1次,1個月后每月復查1次。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12個月,并對比療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患者聽力及鼓膜均恢復正常,無耳閉,聲導抗鼓室圖為A型;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減輕,患者聽力及鼓膜顯著改善,無耳閉,聲導抗鼓室圖為B型轉C型,或C型轉A型,聽閾提高>10 dB HL;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各項指標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總有效=治愈+有效。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中耳積液時間、聽閾提高幅度及完全愈合時間。③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復發率。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822,P=0.0363<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中耳積液時間、聽閾提高幅度及完全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耳積液時間低于對照組,聽閾提高幅度及完全愈合時間均高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積液時間、聽閾提高幅度及完全愈合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鼓膜穿孔不愈1例,中耳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17%(3/58);術后隨訪12個月,復發1例,復發率為1.72%(1/58)。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鼓膜穿孔不愈2例,鼓室硬化2例,中耳感染7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9.30%(11/57);術后隨訪復發8例,復發率為14.04%(8/5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3]。該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臨床研究發現,咽鼓管功能障礙、免疫因素、感染等因素與本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關系[4]。咽鼓管主要連接中耳腔及鼻咽腔,具有調節中耳氣壓的作用,當其不暢通時,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的氣體逐漸被吸收,形成負壓,引起靜脈擴張、瘀血,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出現漏出液,因此腺細胞、粘蛋白、糖蛋白增多,積液逐漸呈現黏液性,嚴重時出現膠耳。腺樣體肥大會引起咽鼓管機械性阻塞,咽鼓管肌肉無力或軟骨彈性差會引起功能障礙的發生。長時間中耳炎、感染接觸等因素均會增加該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多表現為耳鳴、耳痛、聽力減退,對兒童的心智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5]。
分泌性中耳炎在治療時多以針對病因、清除中耳積液、改善通氣為治療原則[6]。目前,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是治療該病常用的方法,通過吸除中耳處存留的積液,改善患者聽力。但是,該方法并不能夠完全解除咽鼓管的阻塞及徹底祛除感染病灶,導致術后復發率及感染率增高,影響整體療效[7]。腺樣體是淋巴組織,臨床又稱之為咽扁桃體,附著于鼻咽的頂壁與后壁交界處,兩側咽隱窩之間,小兒患者易發生感染,尤其反復發作時,可導致腺樣體肥大、增生,增加炎癥介質和局部炎癥反應,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中耳炎的發生,形成中耳積液,聽力下降,是導致咽鼓管機械性阻塞的主要因素。因此,腺樣體的治療對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預后顯得尤為重要。腺樣體切除術通過切除腺樣體,能夠快速祛除炎癥介質,改善鼓室的壓力及咽鼓管的生理功能,祛除機械性阻塞的根本病因,降低逆向感染的發生率,兩種方法聯合應用,能夠快速祛除中耳積液,改善通氣,恢復患者的咽鼓管生理功能。同時由于祛除了微生物的聚集地——腺樣體,進而有效降低術后的感染復發率及術后復發率[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耳積液時間低于對照組,聽閾提高幅度及完全愈合時間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證實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聯合腺樣體切除術能夠有效縮短中耳積液時間,提高聽閾幅度,縮短愈合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同時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安全性高,與劉丹等[9]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聯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確切,有效恢復患者的聽力,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瑋,李兆龍.腺樣體切除聯合鼓膜置管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5):734-735.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小兒學組.兒童中耳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43(12):884-885.
[3]苗建林.腺樣體切除聯合鼓膜置管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1):105-106.
[4]敬云龍,李赟,黃敏,等.腺樣體切除術聯合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2):195-196.
[5]馮曉華,龍孝斌,汪建,等.鼓膜置管治療難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危險因素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1):56-59.
[6]喬藝.兒童腺樣體肥大與分泌性中耳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3,19(6):540-542.
[7]徐雋彥,劉春麗,倪立群,等.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5,22(1):21-23.
[8]王智勇,潘祖遠,梁中敏,等.腺樣體切除術結合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5,13(1):39-40.
[9]劉丹,吳曙輝,萬浪,等.腺樣體切除聯合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16(1):6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