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紀萍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下肢血管病變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及間歇跛行等,若治療不及時,隨病情進展可引發缺血性壞疽,最終導致截肢[1]。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變化,DM發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DM下肢血管病變發生率也顯著升高。為減輕DM下肢血管病變的危害,臨床需對其進行早期診斷,予以及時治療,從而改善患者預后。筆者對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FI)檢查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太原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7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將其作為觀察組;在同期體檢健康人群中選取37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52~78歲,平均(64.67±5.82)歲。觀察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53~79歲,平均(64.83±5.79)歲;其中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32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血管內皮毛糙,顯示管腔狹窄、閉塞或出現粥樣斑塊,管腔內未顯示血流信號,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0 mm則為病變[2]。
1.3 納入標準 臨床資料完整者;語言交流無障礙者;自愿參與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嚴重感染者;有重度內分泌疾病者;應激狀態較強者。
對照組及觀察組均予以CDFI檢查,選用西門子ACUSON 512 超聲儀,設置探頭頻率為3.5~10 MHz。受檢者均行俯臥、平臥位以及坐位進行掃描,充分暴露下肢,由腹股溝起對股動脈、股深動脈及淺動脈等進行掃查,并對脛前動脈及足背動脈進行掃查,抬高踝關節30o時對腓動脈、腘動脈及脛后動脈等予以檢查。觀察上述血管走形、管腔內徑、充盈狀態及管壁的光滑度、斑塊情況,測量其IMT。最后,由3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進行盲評,得出檢查結果。

3.2 結果
(1)IMT、動脈內徑及踝臂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比較 觀察組動脈內徑及ABI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IMT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IMT、動脈內徑及ABI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比較 觀察組腘動脈、股動脈及足背動脈PSV與對照組相比均較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峰值流速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近年來,DM成為影響人類生活質量與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發病機制為體內血脂代謝紊亂,隨病情進展出現下肢血管病變的并發癥[3]。下肢血管病變又稱為外周血管病變、周圍動脈疾病,病變后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局部血供受到影響,嚴重時可導致截肢。研究指出[4],采取CDFI檢查可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指導早期進行治療。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動脈內徑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IMT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腘動脈、股動脈及足背動脈PSV與對照組相比均較低。本次研究結果與李晶等[5]研究結果相似,表明CDFI檢查經多角度、多切面對下肢血管進行觀察,能更好地了解血管走形、內-中膜情況,及時準確掌握動脈硬化斑塊與血栓情況。下肢血管病變主要分成狹窄、硬化與板塊3種,其發生原因可能為:由于DM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從而造成其出現病理生理性改變,氧化應激出現,從而引起血管內皮功能紊亂,進而導致損傷,最終形成血管病變[6]。因為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早期癥狀缺乏典型性,無法有效對其進行早期診斷與定位治療,從而造成病情延誤,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療儀器設備更新發展,CDFI逐步應用于臨床,且在下肢血管病變檢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7]。CDFI對下肢血管進行掃描檢查時,能夠有效了解DM患者血管走形及IMT情況,較為準確地測量管腔內徑,有助于對局部血流動力學情況做出準確評價[8]。研究結果顯示,DM下肢血管病變者與健康人群相比,其IMT值更高;醫生可通過IMT測量值對患者動脈硬化程度進行評估,從而掌握下肢血管病變進展,進而指導臨床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ABI指的是踝部動脈收縮壓同肱動脈收縮壓比值,屬于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篩選指標之一,因其檢查無創、操作簡單及重復性好、信息可靠等優勢被作為下肢缺血診斷檢查指標[9]。本文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ABI低于對照組,與涂靜等[10]研究結果相似,提示DM患者出現下肢血管病變的可能,從而對其進行進一步診斷,然后予以針對性治療,進而改善患者預后。CDFI因其分辨率高,圖像清晰度好,且具有無創性、可重復性等特點,使DM患者在下肢血管病變檢查中廣泛接受,臨床應用價值較高[11-12]。本次研究受環境、樣本等因素影響,未對診斷結果做出分析,需再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CDFI診斷有助于明確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程度,為選擇臨床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可在臨床推廣。
[1]高林英,任文霞,馮永亮.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4):308-311.
[2]蘇靜.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血清ET、NO檢測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1):121-122.
[3]楊燕貞.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 型糖尿病足踝部動脈與神經的變化及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4):710-712.
[4]孫建浩,來永飛,諸紀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1):116-118.
[5]李晶,朱美花,孫廣平,等.雙源CTA評價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11):1923-1924.
[6]王莉,楊彩哲,關小宏,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橫斷面研究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7):760-763.
[7]符楊湘,錢嵐,曾少娜.彩色多普勒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5):826-827.
[8]涂靜,袁剛,夏瑞.2型糖尿病患者彩超所見下肢動脈和頸動脈病變的臨床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696-699.
[9]陸成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檢查與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4):900-901.
[10]涂靜,袁剛,夏瑞.2型糖尿病患者彩超所見下肢動脈和頸動脈病變的臨床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696-699.
[11]陸成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檢查與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4):900-901.
[12]劉杰,康后生.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血管病變診治進展[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8(21):3867-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