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本報記者 倪浩 ●顯揚
中國宣布將分階段取消汽車行業占股比例限制,各國紛紛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的汽車市場。外媒分析稱,這是中國汽車市場開放的重要一步。外國汽車公司今后可以執行自己的發展路線,也會有更多的外國汽車公司把研發和技術帶進中國。
國內車企好日子不再?
中國國家發改委17日宣布,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按照中國現行汽車產業政策規定,中外合資生產企業的中方股份的比例不得低于50%。“德國之聲”稱,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馬特斯表示,中國取消股比限制是朝著更為開放的市場邁出了重要一步,是自由競爭的明確標志。
取消股比限制一度讓中國本土汽車和投資者產生恐慌。18日,中國汽車企業的股價經歷大幅下跌。但19日,內地股市汽車股表現平穩,江鈴汽車、上汽集團上漲2%左右,多數汽企股價波動在1%上下,港股汽車股集體反彈。
華金證券汽車分析師林帆認為,中國乘用車市場上,國產自主品牌占比僅約43.9%,且多集中于價格區間偏低、技術含量不太高的中低端車型;而附加值高、技術難度大的中高端及豪華車型,基本仍被合資品牌車企把控。外資股比限制的保護性政策取消后,國內車企將要直接面對全球汽車巨頭的正面競爭,過往好日子或將不再。
但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1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于中國本土民營汽車品牌,如吉利、奇瑞、長城等,放開股比限制將是利好消息。“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早在2014年就公開呼吁放開合資股比限制,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迎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鐘師認為,放開股比限制,會將民營和國有車企拉到同一起跑線,將有利于前者發展。
外資“擴權”態度不一
《日本經濟新聞》稱,據統計,中國市場2017年銷量前五名的品牌分別為大眾、通用、上汽、日產和本田。日產汽車會長卡洛斯·戈恩稱,取消股比限制“是個好消息,所有的大型汽車必須調整戰略”。不少觀點認為,大部分合資企業外方都將提高出資比例。但英國《金融時報》稱,分析人士認為,外國汽車制造商不太可能會尋求買斷其合資伙伴的股權,因為收購現有投資的成本會高得無法承受。
鐘師認為,對于合資車企而言,出于維護在企業中的話語權,中外雙方未來肯定會積極爭取對企業的控股權,雙方可能面臨博弈,但最終取決于雙方的實力。同時,鐘師認為,中外合資格局已形成多年,雙方合作關系牢固,外資積極爭取股權但也會非常謹慎。他告訴記者,中方在合資企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銷售網絡、市場需求和政策理解方面,中方扮演重要角色,離開中方外資或將水土不服,因此,外資不大可能脫離中方單獨設廠。
新能源最受益
專攻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商將是中國新政策的主要受益者。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是特斯拉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中國的新規定最大受益者將是特斯拉。《美國紐約時報》稱,獨資進入中國市場將意味著特斯拉能更好地掌控自己技術,并保留所有利潤。
鐘師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經過多年發展,擁有相對雄厚的技術積淀,有能力面對競爭”。▲
環球時報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