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興

【摘要】 長期以來,受右翼史觀的影響,日本政府與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NHK播出機構沖突不斷。在嚴苛的政治語境下, NHK如何處理好與民眾、政府的關系,堅守正確的歷史價值觀而不淪為政府的“傳聲筒”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即以《731部隊的真相》為研究文本,探析其如何以影像敘述苦難歷史記憶。與此同時,深究標榜獨立自主新媒體的NHK,如何在社會輿論和政治權利的雙重夾擊之下,最終走出公共性困境。本文認為,《731部隊的真相》的成功是聲音“見證”的勝利,是聲音“見證”對于待察歷史“廢墟空場”的有效填充。
【關鍵詞】 聲音“見證”;歷史“空場”;NHK紀錄片;《731部隊真相》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作為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公共廣播電視臺,NHK電視臺制作的涉華二戰紀錄片大多依據自身歷史認知、文化價值和政治立場來表征中國形象。基于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等復雜因素的選擇性表征,此類紀錄片無疑是日中關系惡化、“厭日厭中”情緒甚囂的重要原因。單以NHK“二戰70周年紀念報道”的編排策劃觀之,這些角度迥異但內容狹隘的紀錄片“大多在反映而非反思70年前的那場人間慘劇。影片主題涉及沖繩本土作戰(《沖繩戰爭全記錄》)、太平洋戰爭(《女人們的太平洋戰爭:從軍護士激戰地的紀錄》)、原子彈爆炸(《蘑菇云下到底發生了什么?》)等戰爭中的各色人群。從全年報道主題來看,沒有一部紀錄片在反思戰爭責任,而是將日本國民塑造為奮勇殺敵的悲情英雄形象”[1]170。
然而,NHK在2017年8月13日——日本戰敗紀念日前兩日播出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精英醫學研究者與人體實驗》,卻以毫無保留、公開徹底的認罪懺悔態度引發中日觀眾熱議。“在NHK官網投票中(截止8月24日),68.5%的網友選擇‘陷入沉思,17.9%的網友選擇‘哭了。51.9%的網友表示‘吃驚。截至8月24日,《731部隊的真相》在YouTube上的瀏覽量高達14萬次,評論達2063條。”[2]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贊賞日本國內有識之士揭露歷史真相的勇氣,希望日方認真傾聽國內外的正義呼聲,正確認識和深刻反省侵略歷史。”NHK電視臺如何從“其言甚辯”的侵華哲學、“害人害己”的“愛國狂”轉變為徹底的幡然認罪?我們該如何從政治權利結構張力與歷史語境變遷來考察這種價值傾向演變?進而言之,日中兩國關于侵華戰爭觀的爭執能否以該片為契機,達成真正的溝通與共鳴?本文即以《731部隊的真相》為研究文本,探析其如何以影像敘述苦難歷史記憶。與此同時,深究標榜獨立自主新媒體的NHK,如何在社會輿論和政治權利的雙重夾擊之下,最終走出公共性困境。
一、聲音的歷史“見證”
關于“731部隊”的影像資料并不鮮見,但無論是故事片《黑太陽731》、央視紀錄頻道《731》系列專題,抑或云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頻道所播《揭秘日本關東軍之惡魔的飽食》,均未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原因何在?受害者的聲音(中方)永遠無法取代施暴者(日方)的自我供述。唯有雙方話語才能共同構成不可或缺的歷史敘事。二戰結束四年后,蘇聯在哈巴羅夫斯克軍事法庭審判了731部隊的骨干成員,一份長達22小時的錄音磁帶記錄了當事人的口述。NHK紀錄片《731部隊真相》聚焦當年庭審照片、重播現場錄音,終于將這個長期掩蓋于歷史黑幕下的神秘組織公之于眾。這是聲音“見證”的勝利,是聲音“見證”對于待察歷史“廢墟空場”的有效填充。
紀錄片試圖重現事件現場。若針對現實發生的事件而言,自然無需贅述。但倘若原初的社會場景已然湮沒于歷史風云,空留一片廢墟,紀錄片又該如何鉤沉歷史記憶?在多數歷史紀錄片中,事件發生地所留下的“廢墟空場”往往以或真切、或含混的文獻圖片來填充,再依據預先想象好的解說文字構想出編者預期的歷史場面。這種白描風格的影像無法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與情感震撼。依照羅蘭·巴特的理論,也就是這樣的畫面不能產生強烈的“意趣”和生命的“刺點”(punctum), 進而對觀眾通過道德和政治修養的理性中介產生感動。[3]34如果歷史戰爭紀錄片希望具有上述力量的話,那它必須有能力把觀眾轉變為戰爭浩劫的直接目擊者。歷史紀錄片使用轉喻符號而非文學性的隱喻符號重新安排歷史話語的敘事方式,力圖從歷史罅隙斷層中再入歷史時空的“再現體制”。《731部隊真相》以當事人供詞錄音為“見證”,重回那片不堪回首的歷史“廢墟空場”,“完成了從可見的空間向歷史空間的轉換,將我們在紀錄片中所看見的‘現在的圖像轉變為關于‘過去的圖像。并與幸存者的記憶話語關聯起來,具有‘回憶的能力并成為歷史事件‘索引性的‘見證”[4]19。
“見證”一詞蘊含道德性、歷史性、正義性和法律性。從司法程序來看,“見證人”做“見證”意味著愿意承擔歷史事實真相的責任倫理與道德良知。在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中,接受法律庭審的“731部隊”骨干成員既是面對未來歷史審判,又是在以目擊者的視角自愿為日后驗證后果負責。讓我們聽聽這些讓人膽寒的口供錄音:
“我記得是在1943年底,為了驗證疫苗的效果,我們對50多個中國人和滿洲人實施了人體實驗。我們調制了糖水,在糖水中混入傷寒桿菌,然后強迫他們喝下糖水,讓他們感染細菌。我記得那次人體實驗死了12到13個人。”(731部隊衛生兵,古都證人)
“有一棟樓用來做鼠疫跳蚤的實驗,我們將四五個囚犯送入那棟樓,隨后在房間里潑灑鼠疫跳蚤,這次實驗中使用的囚犯后來全部感染了鼠疫。”(731部隊軍醫,西俊英)
“第一部門的古村技師說過,在大約零下20度的嚴冬,將囚犯拉到室外(紀錄片畫面呈現寒冬極地的外景),讓后,使用巨大的風扇送風,凍傷囚犯,人為制造凍傷,據此展開研究。吉村說人為制造出凍傷后,使用小棒敲打手指,感覺像木板一樣堅硬。”(731部隊軍醫,西俊英)
“感染病菌的病人在治愈后,通常會放置相當長一段時間,然后再給其他實驗使用。也就是會在這個人身上反復實驗,直到他死亡。在我服役期間,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出來。受害者中包括婦女和兒童,其中有一個婦女還帶著未斷奶的嬰兒。”(紀錄片伴隨庭審錄音,切換至當年參加庭審的聽眾照片,聚焦于一位面部表情陰郁的俄羅斯婦女)(731部隊細菌研究部部長,川島清)
誠然,歷史學的聲音永遠無法取代幸存者或親歷者的聲音。刺激感官的災難圖像并未能激發觀眾對悲劇的深刻反思,反而是聲音作為“歷史見證”獲得了破譯歷史真相、喚醒創傷記憶、凝視社會悲劇的想象力。紀錄片《731部隊真相》屢次出現一雙當年囚犯凍傷的手,倘若去除當年庭審口供錄音,觀眾只會感到驚悚與不安。然而一旦配上731部隊憲兵隊員的目擊者口供,這種“凝視”便具有了“人文主義之眼”。目擊者顫抖的聲音是在對當年發指罪行的懺悔!(“我看了看這些中國人的手,有3個人的手指已經全部發黑、脫落,剩下兩個人只有骨頭還未脫落。”)唯有此時,我們才能真正重新“凝視”日軍暴虐罪行下遇難同胞的雙手,想象他當時的苦難,關切他非人的處境。配合作為聲音“見證”的口供,紀錄片忠實表達出傷者的生存之痛,而觀眾亦被這種僭越人倫底線的痛楚所徹底激憤!由是觀之,NHK電視臺播出的這部頗具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紀錄片既是在接受全人類社會倫理的質詢,又是在接受一種人類關系的質詢。
靜態的影像資料(照片、文獻檔案)本身并不解釋,只是單純呈現事件本身。作為無聲話語載體的影像承載著傷者的無聲、攝影之眼的無聲,乃至觀眾的無聲。正是證詞口供作為聲音的歷史“見證”打破了死者的沉默、圖片的沉默以及觀者的沉默。[4]47聲音的歷史“見證”喚醒了觀者對慘痛歷史哲學意義的理解與審視,而人類正是有賴于這種可靠的共同歷史記憶,得以構建重塑一個富于倫理道德意義的共同體。最終,聲音的歷史“見證”成為某種與視覺經驗差異化的表述方式,把影像從可見性的束縛下釋放出來,完成從可視的空間向歷史空間的真正轉換。
二、歷史“空場”之爭與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NHK紀錄片《731部隊真相》將影像運動、聲音供詞結合起來,試圖揭示混沌歷史冰山表象下掩隱的殘酷真相。影片在迫使觀眾聆聽反思的同時,為其提供了洞悉歷史“空場”的多緯視角。片中731部隊受審官兵施暴者/見證人的雙重視角賦予了證詞記憶無以匹敵的說服力,鮮明標示出慘劇的發生是一個絕對的歷史事件。然而,對于影片內容的接受卻會因為受眾的政治身份與價值觀的迥異而獲得不同的意義闡釋。事實上,《731部隊真相》播出伊始就遭到了右翼分子的圍攻。他們叫囂“在對華的部分,是請中共的相關媒體配合做的。NHK本身是親中共的,沒有任何的可信度。”“錄音來自俄羅斯,公訴的日軍遭到了刑訊逼供。”就連久負盛譽、戰時為731部隊提供了6名軍醫的東京帝國大學也公然宣稱,他們與731部隊沒有任何關聯。日本政府歷年一直以缺乏歷史依據,拒絕承認731部隊的暴行。這次NHK向全世界公布731部隊受審官兵的認罪錄音磁帶,誠實面對官方回避的歷史事實,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作為日本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NHK長期奉行維護公共利益、不黨不私、不偏不倚的新聞專業主義原則。其組織功能、管理機構和英國BBC類似,財政來源主要依賴國內收聽費等公共資金買單。NHK完備的新聞自律機制主要基于日本新聞協會1946年通過的《新聞倫理綱要》。該綱要最為重要的五條為“自由與責任”、“準確和公平”、“獨立和寬容”、“尊重人權”以及“莊重和適度”。關于“自由與責任”的規定指出,表達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媒體在報道新聞和開展評論中擁有完全的自由。而關于“準確和公平”的規定,強調記者的使命在于不斷追求真相,評論應該是自己信念的真誠表達,而不是討好迎合流行觀點。有關“獨立和寬容”的規定則要求媒體拒絕任何外部勢力的干涉,維護自身的獨立性。[5]412 NHK紀錄片《731部隊真相》除了重申魔鬼細菌部隊的存在事實,更是希望反思救死扶傷的日本精英醫學家為何與恐怖的人體實驗相勾連。討論這樣復雜尖銳、事關國民性的重大議題,自然需要非凡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我們試著結合影片文本,分析該紀錄片是如何回答這一敏感話題。
首先,紀錄片《731部隊真相》片頭的畫外音即表明了自身鮮明的政治立場。“據說實驗中的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為何日軍731部隊能實施如此大規模的人體實驗呢?NHK為此輾轉國內國外,收集了數百份資料。案情逐漸浮出水面,除軍隊之外,還有來自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等高校的頂尖醫學家。他們主持了人體實驗。”對于日軍開發細菌武器,紀錄片畫外音這樣評價:“統帥731部隊的軍醫是石井四郎,為了開發細菌武器,石井在全國高校招兵買馬,招攬了大批醫學家。731部隊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機密。當時的國際條約禁止使用細菌武器,他卻公然打著防疫研究的名義,開發這種武器。鼎盛時期,部隊人數多達300人。”長期以來,前蘇聯只公布了哈巴羅夫斯克大審判的文字記錄,有人質疑這些文件純屬捏造。為了探尋人體實驗與日本醫學家之間存在關聯,NHK制作方不僅找到了當年審判錄音磁帶,采訪了部隊的核心成員,更是搜集了大量文獻檔案。在派遣醫學家(技師)數量最大的京都大學,攝制組來到保存公文的圖書館,尋找到文部省與京都大學之間的往來公文。首次發現大學與731部隊之間存在金錢聯系的證據。東京大學官方否認規模化積極參與731部隊人體實驗,為了駁斥這種說法,制作方在獲得家屬允許后,拿到了前東京大學校長、醫學家長與又朗的日記。紀錄片以影像的形式表明,該日記紀錄了東京大學派遣的研究者姓名(戰爭期間,東京大學至少派遣了6名學者,長與又朗在任職校長期間與石井發生過密切接觸)。而為了驗證生理學家吉村在部隊中做過凍傷實驗,攝制組找到吉村在“滿洲醫學會”發表的論文。論文顯示,他曾將人體置于各種環境下進行實驗(例如在絕食三日,一整日未睡的狀態下,將囚犯的手指放入零度的冰水中觀察30分鐘)。
整部紀錄片幾乎感覺不到情緒性或有價值判斷的畫外音解說,只是在簡單清楚的呈現各種歷史事實。但在強而有力的影像中,觀眾卻能依靠畫外音以及文檔照片的“留白處”產生強烈的感動力。這正是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的習慣做法,攝影機(創作者)猶如一位“有倫理”的見證者,在執行影片的論述時編織進該論述的倫理立場,從而擁有了“在場”的觀點。毋庸置疑,只有在道德上可以被接受的倫理立場才能建構起真正的“紀錄片美學”效果。像《意志的勝利》這樣在美學上被大為贊譽的紀錄片,其創作者其實不過充當了法西斯主義與希特勒的幫兇,應該為其藝術承擔道德上的責任。由是觀之,《731部隊真相》的成功正在于秉持了正確的歷史觀與難能可貴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最終得以使歷史的“空場”顯露真相之美。[6]207-237
三、結語:社會與政治雙重夾擊下的NHK“獨立宣言”
日本自1925年開創廣播事業到1945年戰敗,廣播媒介始終只有一家——日本廣播協會(NHK),而且事實上它是被當作“國家性事業”掌握在政府之手。1945年在美國駐日盟軍的監督下,NHK進行改組后才真正成為公營事業。戰時日本軍國主義泛濫,政治權力缺乏監督,新聞言論自由更是無從談起。“當大規模的、長時間的野蠻行徑,如南京大屠殺,被日本的隨軍記者目擊并在國際上公開之時,日本國內卻并無揭露報道。南京大屠殺在東京審判開始時被提出,《朝日新聞》的‘無聲人語欄目悔罪地表示,‘報紙上沒有一行真實的報道,真是可恥。”[7]487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改造NHK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將其建構為監督政治權力的工具,二是防止民主改革朝向赤化。美國式“全面公平”“不黨不賣”的民主政治理想與同盟國的諸項宣言在日本新憲法中留下鮮明印記。NHK需要為天皇制包裝下的英式內閣制度的代議政體負責。“美國人得以書寫的是全新的歷史,盡管其背景上雕刻著日本皇家的菊花紋章作為裝飾。”[7]344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NHK制度設計的根基為獨立自主與權力制衡,主要內容表現為相對獨立的經營委員會和自主財源。
依照日本《廣播法》的規定,NHK的資金來源于日本每一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所交納的電視執照費,其水平由日本政府設定。和BBC類似,NHK必須在自己所從事的一切業務和交易上保持公開透明,以示對公眾負責。它的抱負任務、公共使命,所有一切都必須清晰闡述、公之于眾。[8]1在“公共服務”原則的指導下,NHK的新聞節目追求超越政治立場、全面中肯,彰顯公共角色。民調顯示:“即使在NHK走下坡路的1997年,日本民眾對NHK新聞信息的信賴度仍然是私營媒體、政府和國會的兩倍或以上。”[2]但在NHK實際的運營過程中,NHK在立法上受制于執政黨,首先是NHK管理者受到政府掌控(NHK最高決策機構“經營委員會”中有12名成員由首相任命);其次是NHK財務預算需要國會審議。這使得政府試圖干涉NHK的事件頻頻發生,典型一例為“《審判日本軍‘慰安婦制度》節目強遭刪改”事件。2001年,NHK電視臺編輯了一部題為《審判日本軍“慰安婦”制度》的電視專題片,主要反映東京大眾模擬法庭審判戰時舊日本軍“慰安婦”制度的內容。但該節目在日本現任自民黨代理干事長安倍晉三和現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的施壓下,被迫刪改了認定昭和天皇的責任、中國受害者的證言和原日軍士兵證詞等核心內容。事件引起廣泛爭議,日本媒體認為:“得到國家財政支持的NHK刪改節目內容違背新聞道德,而執政的自民黨高官企圖掩蓋歷史事實,嚴重破壞新聞自由。日本高等法院1月29日做出裁決,日本NHK和另外兩家節目制作公司故意刪改婦女組織(VAWW-NET)制作的有關‘慰安婦的節目,對后者構成‘道義損害,因此需賠償200萬日元(約1.67萬美元)”[9]284受到這次丑聞影響,眾多NHK觀眾出于憤怒拒絕交納收視費。深陷政治經濟雙重困境,NHK被迫在新聞和紀錄片中發布不少激進的右翼觀點,整個制作機構處于風雨飄搖、艱難搖擺的狀態。自此,NHK為恢復受眾信任采取系列舉措,《731部隊的真相》紀錄片即為其中典型范例。“今年1月,前三菱商事副社長上田良一接任NHK會長。上田在記者會上承諾將遵守公平公正、自主自律的運營方針。《731部隊的真相》紀錄片出爐,可謂是NHK向政府發出的戰斗檄文,向公眾發布的‘獨立宣言。”[2]
一般認為,伴隨安倍政權的上臺,美國倡導的以清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為基礎的“戰后體制”正面臨日益被突破的危險。從“高舉‘克服自虐史觀的歷史修正主義運動開始,到歷代自民黨首相高調公開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大量的現代版‘日本意識在雜志、書籍、網絡上作為‘緊俏商品而不斷地流通,不斷地滲進國民的思想”[10]3-4。受到登堂入室的“修正主義”史觀影響,帶有右翼色彩的政府對NHK電視臺進行干預自然難以避免。日本對侵略罪行的認識“從‘原罪論到‘愛國論的蛻變,其本質是要煽動日本人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企圖用‘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來取代戰后日本的‘和平主義政治信仰。日本相當一部分政治勢力一直想要在歷史問題上玩弄花招,他們不敢否定侵略暴行,但敢否定對侵略者的歷史審判。”[11]381其實不僅是為數眾多的政府官員,就連當年參與暴行的731部隊軍醫、后來成為醫學權威泰斗的吉村也在戰后反復否認說:“我從來沒有從事過不人道的研究。”2003年5月20日,日本東京高等法庭竟然也宣判中國細菌戰受害者敗訴。據悉,紀錄片《731部隊的真相》播出前,“日本青年中幾乎沒有人知道日軍在二戰期間,在中國大地上廣泛使用過生化武器,造成中國數十萬無辜平民死亡的事實。這在他們教科書上沒有,在歷史檔案館沒有,在影視屏幕上也沒有。政府對這段生化武器戰的罪惡歷史進行嚴密的封鎖,至今不愿公布二戰期間,日本實施生化武器的歷史檔案”[12]27。
在這樣嚴苛的政治語境下,作為公共利益“看門狗”的NHK,該如何處理好與民眾、政府的關系?該如何堅守正確的歷史價值觀而不淪為政府的“傳聲筒”?日軍細菌戰的犧牲者再也無法講述自己,他們在等待蒼白的歷史天使喚醒受眾,他們在等待拯救自身的歷史公道。澄清事實,還原真相,這需要非凡的政治勇氣與卓越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以此視之,將《731部隊的真相》比作對政府發出的“戰斗檄文”,向公眾發布的“獨立宣言”并非過譽之辭。結尾處,《731部隊的真相》從人性的角度反思戰爭性質,對這場不義的戰爭進行無情批判,聽來振聾發聵:
“這就是戰爭啊!千萬不能發動戰爭啊!!這些年我越來越覺得不能打仗。每次想到這件事,我還會一個人流淚。”(原731部隊后勤兵三角武2017年采訪同期聲)。
“戰爭結束后,我才感覺到自己罪孽深重。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想陳述一下自己內心實際的想法。在日本,我有82歲的老母親,還有妻子和兩個孩子。我深知自己犯下來滔天罪行,為此我十分后悔,也愿意懺悔。今后我將重新做人,如果還有余生,我將謹記自己犯下的罪行。一定會洗心革面,為人類奉獻自己的余生。”(原731部隊軍醫柄澤十三夫當年法庭錄音)
紀錄片畫外音伴隨熙來攘往,在暮色下享受和平生活的東京民眾外景畫面,聽來發人深思:“如今醫學家與731部隊的真相正在追問我們。在悍然發動戰爭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這個國家曾一度突破了人性的底線。”而黑底白字的字幕緩緩升起,如泣如訴:“據說,醫學家柄澤十三夫刑滿之后,在回國前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參考文獻:
[1]崔亞娟.日本NHK二戰紀念報道紀錄片探析[J].現代傳播,2017(7).
[2]報道《731部隊真相》的NHK:面臨政治與社會雙重夾擊[EB/OL].澎湃新聞網.(2017-08-29).http://news.ifeng.com/a/20170829/51797048-0.shtml.
[3](法)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札記[M].趙克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王藝涵.影像敘述與社會記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魏永征,等.西方傳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制作、倫理[M].臺北:三民書局,2013.
[7](美)約翰·W·道爾.擁抱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M].北京:三聯書店,2008.
[8]王菊芳.BBC之道:BBC的價值觀與全球化戰略[M].北京:三聯書店,2013.
[9]麻爭旗,等.都是節目惹的禍——國外廣播電視節目糾紛案例評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10](日)早川忠典.神國日本:荒唐的決戰生活[M].北京:三聯書店,2015.
[11]孟曉旭.認知、政策與互動:戰后中日安全關系研究[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
[12]王國棟.日本細菌戰戰犯伯力審判實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