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朝暉


【摘要】 蕭仁徵(蕭仁征)是臺灣著名的現代水墨畫家,他的藝術成就中,最為顯著的功績莫過于發起臺灣的現代水墨運動。他先后從事了商品裝潢、海報設計以及教師兼畫家等職業,在從20世紀中期發起的臺灣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他是最早以現代水墨形式參加國際美術展覽的臺灣畫家,成為臺灣現代水墨畫的先行者。從中學生時代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投筆從戎共赴國難,到后來積極倡導現代藝術主張,探索中國藝術的現代性道路,他的藝術人生宛如一曲波瀾起伏的壯歌。
【關鍵詞】 蕭仁徵;現代水墨;臺灣;現代主義;先行者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現已年逾九旬的蕭仁徵(蕭仁征)先生,是臺灣著名的現代水墨畫家。其一生主要從事美術教育兼繪畫創作,曾經任教于小學、中學、大專。同時,他也組織和參與了許多重要的藝術活動,如1959年在臺北成立“長風畫會”,1995年與劉國松創立“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2009年成立“新東方現代書畫會”,并擔任會長至今。他的作品曾參加過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巴西圣保羅國際雙年展等多項重要展覽。蕭仁徵先生先后應邀至西班牙、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展,至今他舉辦過的藝術個展有十余次。
蕭仁徵,原名俊青,字丹初,又名征人,字仇瀛。民國14年(1925年)出生在陜西省戶縣蔣村鎮黃堡村(當時隸屬周至縣)。從幼年開始,父母就希望他將來能成為讀書人,督促他在做家務、干農活之余讀書習字。他9歲被送到村里私塾讀書,常常看鄉賢贠濟博先生作畫,開始他最初的藝術啟蒙。他12歲轉讀祖庵鎮高級中心小學,插入三年級。這時候他也嶄露在繪畫方面的天賦。當時學校有位鞏雨琴(或名鞏雨亭)老師教圖畫課,鞏老師通曉國畫,但也接受過新學,所以他沒有用傳統《芥子園畫譜》式的教課方式,而是時常拿些瓶罐器物教畫寫生,這給學生打開了新的視野。贠濟博、鞏雨琴兩位先生都是名不見經傳的鄉間畫師,但直到蕭仁徵成名后,他對兩位老師依然銘記于心。
高小畢業后,因為家境原因,他輟學一年。望子成龍的父親就指導他用毛筆蘸水在炕坯上練字,這段經歷也無形中影響了他在后來的現代水墨創作中,對漢字形式的迷戀。1943年他18歲,考入武成中學(今戶縣二中的前身)。1944年,由于抗日戰爭告急,他在學校志愿報名從軍,直接赴云南曲靖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之后抗戰勝利,他從云南隨軍開往遼寧,又重新復學。他先后就讀長春青年中學、浙江嘉興青中,并在讀書期間繼續學習西畫、國畫。
1949年初,他在朋友的幫助下,隨軍來臺旅游,一邊進行繪畫寫生。但是,之后由于大陸的戰事生變,他滯留臺灣,也從此和家里斷絕音信。直到1989年兩岸關系解凍,他終于在離家40年后,重返故土。
蕭仁徵在臺灣生活的幾十年里,他的藝術生涯開創了另一片天地。來臺初期,在為生活奔波之余,他進入臺北的“中國美術協會”夜間美術研習班,受教于陳定山、朱德群等人,后又考入臺北的“國立藝專”夜間部美術科,接受正規的學院美術教育。他的藝術兼作水墨、水彩、丙烯,亦擅于融合各種綜合材料進行創作。其早期作品多為寫實的風景寫生,富有文學性的抒情風格,在后期的創作中,受到現代藝術思想影響,藝術探索逐漸進入抽象繪畫表現領域。
在蕭仁徵先生諸多的藝術成就中,最為顯著的功績莫過于發起臺灣的現代水墨運動。特別是在臺灣現代藝術成長的早期階段,他成為其中的代表藝術家和積極倡導者。1964年以于還素、劉國松、蕭仁徵等為創始者,成立了“中國現代水墨畫會”;1968年以劉國松、蕭仁徵等為發起人,成立“中國水墨畫學會”,并且舉辦一年兩次的藝術座談會、作品觀摩展。類似的這些活動和當時提出相關藝術主張,推進了臺灣現代繪畫的發展和繁榮。
這里大致介紹一下臺灣現代水墨畫運動的背景,及其蕭仁徵藝術觀念的發展過程。
臺灣水墨畫根植于中國傳統藝術,興盛于明清時代。在其后的日據時期,傳統水墨畫受到壓制,“東洋畫”(即當時日本畫在臺灣的形式,其中的主流部分現今臺灣稱為“膠彩畫”)占據了官方美術展覽制度的正統地位。“二戰”日本投降后,中國水墨畫傳統得以復興,這時的代表藝術家就是所謂“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畫壇掀起了一場現代主義藝術思潮。最初發起者是一批青年畫家,他們發起組織的“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成為推動這場藝術運動的標志性事件。這場藝術運動的背景比較復雜,臺灣本土文化帶有一種典型性的島國文化特征,包含了來自中國大陸、日本與歐美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中,這些異質文化因素之間并存、融合,也有沖突和新生。尤其在20世紀中葉,伴隨臺灣的政治局勢變化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的展開,也擴大了歐美現代文化在臺灣的傳播,促進了人們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自由發展和多元探索;還有,當時臺灣的現代藝術思潮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對中國大陸20世紀初期以后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的延續。例如,在臺灣現代藝術運動早期發展中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李仲生先生,就是由大陸來臺的上海“決瀾社”藝術運動的成員,還有蕭仁徵初到臺灣在求學時期的老師朱德群等人,他們也是臺灣現代藝術觀念的傳播者。其中,朱德群受教于吳大羽、林風眠時代的杭州藝專,他后來從臺灣去了法國,和趙無極等人投身抽象主義繪畫,這兩人后來都成為舉世聞名的華裔畫家。
當然,臺灣興起的這場現代藝術運動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傳統藝術勢力和不同社會思想觀念的挑戰。例如,1961年劉國松就和徐復觀之間發生過一場關于現代主義藝術價值的激烈論辯,劉國松直接回應和反駁了對方提出的現代藝術主體精神表現為“怪癖、幽暗、混亂、橫暴”觀點,這場爭論在1968年才漸漸平息。[1]156-165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臺灣現代主義藝術風潮才蔚為大觀。
在從20世紀中期發起的臺灣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蕭仁徵是最早以現代水墨形式參加國際美術展覽的臺灣畫家。1960年,他的現代水墨畫《春》《夏》入選首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當時《香港時報》評論:“代表中國抽象在西方的成就,則為王無邪和蕭仁徵。”[2]6
蕭仁徵赴臺前,軍人的身份已經褪去,因為他先后從事了商品裝潢、海報設計、教師兼畫家等職業,所以他的藝術觀念反而更為接近時代的前衛藝術風尚。
從20世紀中期至今,臺灣的學校在藝術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兼顧中西,通過教育也營造和影響了社會整體的文化環境。“二戰”后,在臺灣現代水墨畫的發起過程中,大學的美術教育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特別是最早創校的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成為現代藝術思想的發源地(“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成員大多曾經在臺灣師大學習)。也正是由于這樣社會氛圍的影響,逐步地強化了臺灣藝術家對“本土化”“主體性”藝術探索的自覺。所以,從第一代大陸遷臺的水墨畫家,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水墨畫家,他們的作品追求也出現了不同方向的衍變:從描繪記憶的中國大陸山水,到“寫生”臺灣的鄉土繪畫,一直到現代主義的抽象水墨畫、超現實主義表現水墨,以及當代的觀念水墨等,呈現出藝術語言不斷開放的文化狀態。
蕭仁徵藝術思想的形成也大致經歷了類似過程。從他早期繪畫中,可以看出藝術觀念從寫實繪畫中逐步蛻變的痕跡,他后來的水墨或綜合材料繪畫,大量吸收了抽象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的觀念,藝術表現手法兼容并蓄。雖然他的現代水墨繪畫深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作品形式上已脫離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面貌,但是基于對中國藝術現代性的反思,他主張汲取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發現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表現價值。由于在傳統書畫藝術方面具有一定根底,所以他在現代水墨畫創作中,藝術語言也刻意保留了這些中國文化因子。他把傳統文化的道家思想、心性之學、天人合一等內涵,重新賦予在現代水墨畫的“形”“意”表達之中,也常常運用近乎單純的筆法和色彩,發現墨、色、水相互結合的自然天趣和韻味,在現代水墨的語言表征內融入中國式的哲思、禪意。在有些現代水墨作品中,他用心于對傳統書法進行另一種抽象性地闡釋,以狂草似的線條,充分表現水性繪畫的特有意蘊,如漢詩《大風歌》般的酣暢淋漓,或者是借用中國漢字的象形性特征,創造出一種帶有多義聯想的意象境界。這種典型性的抽象畫風,也和同時代臺灣現代水墨藝術家群體中,如劉國松、趙春翔、陳其寬、黃朝湖、吳學讓等人的藝術拉開距離。
蕭仁徵從19歲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投筆從戎共赴國難,到赴臺初期艱辛謀生自學繪畫,后來積極倡導現代藝術主張,成為臺灣現代水墨畫的先行者。蕭仁徵先生的藝術人生也宛如一曲波瀾起伏的壯歌。
今天,蕭仁徵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并堅持藝術創作。他少小離家,一直心系故土。20世紀90年代至今,他經常回到大陸探親,特別是近年來,他雖年事已高仍多次參與兩岸三地的藝術展覽和學術研討活動,為兩岸藝術文化的交流而努力。2017年,筆者在臺北拜見蕭仁徵先生及其夫人書法家詹碧琴女士,我們談論他闊別的家鄉,以及當代中國大陸的藝術發展。蕭老對筆者回憶他的人生道路,也提到自己的藝術理念:中國的現代藝術要具有和中國文化的聯系,中國人創作的現代繪畫不能和西方繪畫沒有區別。
參考文獻:
[1]陳明.20世紀臺灣美術發展史[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
[2]蕭瓊瑞.狂草·大塊·蕭仁徵[M]//臺灣名家美術 蕭仁徵.香柏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