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晶晶
[摘 要] 圍繞歲時節令玩具活化問題,聚焦中學美術教育領域,突破歲時節令玩具認識局限,歲時節令玩具融會于中學美術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與傳播。歲時節令玩具活化于課程開發、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校外美術活動,引導學生活態傳承并運用于各個領域,這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路徑,更是順應現代美術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 歲時節令玩具;中學美術教育;活化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提出: “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1]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作物生產節令性很強,歲時節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歲時節令玩具都成了節日的標志。例如:清明節的風箏、端午節的香包、中秋節的兔二爺等,都以玩具的形式傳遞著節日的信息。歲時節令玩具與美術教育相對接,靈活、恰當地滲透于美術教育中,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礎上探索師古創新、古為今用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歲時節令玩具認識局限,融會于中學美術教育,是順應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歲時節令玩具的概述
1.歲時節令玩具的含義
歲時節令玩具,指歲時節令時間民間制作給孩子娛樂或迎合民俗節令玩耍游戲的器具,包含了從古至今頗具特色的時令、節日及民俗及寓言等文化,它是節令民俗中最活躍、最生動的角色。[2]歲時節令玩具凝聚著世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許多玩具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頗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歲時節令玩具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文明的主要呈現,為中華民族的壯大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歲時節令玩具能夠伴隨孩子成長,是將優秀的傳統工藝和民族文化滲透到成長教育中的最好途徑。它對青少年兒童的認知、審美、情緒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引導及影響,節令玩具中的趣味性、教育性與人文性傳承對青少年兒童的教育起到頗為重要的影響。目前隨著近現代西方文化侵入、工業化的擴展,以手工制作為主的傳統民間玩具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逐漸對傳統節日淡化,對民俗文化淡忘,歲時節令玩具也被邊緣化。
2.歲時節令玩具的藝術特點
歲時節令玩具受地方歷史、風俗、人文和自然條件等多方面影響,經過千年的開創、傳承、變異與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其藝術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造型自由,豐韻圓潤。
歲時節令玩具采用夸張、抽象、變形等表現手法。基于自然界中動物、植物的原型進行提煉,夸張其特點,生動地表達,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例如:端午節的布老虎(如圖1),造型以頭大身小,夸張的眼睛和嘴巴表現老虎勇猛聲威、健康強壯,人們希望老虎能守護孩子,孩子能像老虎這般健康強壯。
(2)彩色明快,對比強烈。
歲時節令玩具色彩表達大膽熱烈、明艷鮮亮、質樸純真,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特色,視覺沖擊力強,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熱愛和向往的情感流露。如:清明節風箏(如圖2),色彩絢麗,濃墨重彩,寄托吉祥美好的向往。
(3)圖案夸張,寓意美好。
歲時節令玩具圖案寓意豐富,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貫以“諧音”的方式繪制出生動的圖案,如“福”用蝙蝠紋樣來表達;“余”用魚的紋樣來表達;“平安”用花瓶紋樣來表達。這是中國勞動人們智慧的呈現,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流露,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的表達。
(4)材質環保,健康安全。
歲時節令玩具往往都是就地取材,健康環保,均來自民間日常生活中,純手工制作,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例如:江浙一帶偏愛用竹制和草編;中原一帶喜愛布制和泥塑;沿海一帶善用貝殼類材料。
二、歲時節令玩具活化于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意義
美術教育是學生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審美的教育,也是情操的教育和創意的教育。情操和創意的潛移默化中滲透于學生的審美意識、情感趣味、人格氣質、創新思維。中學生年齡處于轉型期,課業壓力逐漸加重,美術課程邊緣化。歲時節令文化全面、恰當靈活地滲透到中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活化于中學美術教育,是中學美術教育創新探索,也是順應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戴爾“經驗之塔”原理(如圖3 )表示:人們通過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三大途徑獲得知識,塔底的學習內容留存最久,依次遞減,塔尖學習內容最快遺忘。通過歲時節令玩具制作體驗、參加節令活動、參觀歲時節令有關的博物館等遠遠要比美術課堂上視覺認知效果要好,可以讓學生貼近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推進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與傳播。
1.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歲時節令玩具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地方文化、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中學生們通過對玩具的欣賞、參與、體驗、制作及再創造過程,使自身體驗情感記憶、懷念分享、內化到自我的節令文化認同,激發對傳統文化認同。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歲時節令玩具融會于中學美術教育,開設靈活多樣的教育路徑,呈現其豐富的教育價值。歲時節令玩具色彩艷麗、造型生動,趣味性很強,具有豐富的民族美術元素,這些都可以吸引中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通過歲時節令玩具體驗掌握基本的美術技能、美術技法,感悟歲時節令文化,啟迪他們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學生美術素養。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歲時節令玩具的再創造是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歲時節令玩具都是就地取材,純手工制作,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材質也在發生變化,選擇生活中的材質制作歲時節令玩具,是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科技的飛速發展,簡易智能工具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如借助電子電路、感光技術將傳統元宵節花燈改造創新為感應電花燈,既保留歲時節令文化又具有現代化,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這也是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4.有利于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與傳播
歲時節令玩具生存及傳承已經岌岌可危,在保留歲時節令的文化內涵的同時滿足中學生的需求,使其在適應當今社會環境情況下得到新的傳承和傳播,將為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點。傳統的歲時節令玩具與現代美術教育對接,將娛樂、審美、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承集于一體的探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路徑,也是推進中華文化活態傳承與傳播的新實踐。
三、歲時節令玩具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活化運用
1.融入課堂教學,創新課程設計
歲時節令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民俗文化產物,反映了人們歲時習俗、生活情趣、內心向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顯著的地域特色。歲時節令玩具融入了歷史、地理、文化、藝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將歲時節令玩具引入美術課堂,可以豐富中學美術課程的內容,與中學歷史、地理、藝術等多學科知識點交融,促使學生靈活掌握相關知識,這無疑是一種課程的創新。如端午節香包,地域文化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特色也不同,江浙一帶端午香包都為粽子形狀(如圖4),與歷史名人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原一帶端午香包都為虎頭形象(如圖5),寓意老虎守護人們健康,辟邪擋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都有極大的助力。
2.融于社團活動,創設實踐內容
社團活動是中學生的第二課堂,是滿足學生個人興趣需求的好載體,能將中國歲時節令文化活態傳承,也是順應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社團活動打破常規的藝術欣賞,創設歲時節令玩具體驗和再創新實踐內容。節令玩具中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民俗文化、民族元素,制作和再創新節令玩具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們進一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以社團活動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同,贏得學生的喜愛,潛移默化中滲透到中學生的美術教育中,靈活多樣的形式更利于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中秋節食品玩具月餅,可采用輕黏土制作成冰箱貼(如圖6),在保留歲時節令文化傳承的同時創新發展,使歲時節令文化更融于生活,歲時節令玩具更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新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形式。
3.融會校園文化,活化傳承形式
歲時節令文化融會到校園文化,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文化與功能相結合,娛樂與教育相結合。美術教育與民俗學、兒童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結合融通,增加校園文化的民族性、趣味性、功能性。滿足中學生的心理、審美、功能的需求,歲時節令文化以多元化的視覺形式呈現,全面且恰當地融入校園文化當中,將其活化于中學美術教育,是傳統文化活態傳播。例如,以窗花為原型的校園景觀設計(如圖7),美化校園的同時滿足學生的審美和精神需求,增添了窗花玩具的功能性和趣味性,活態傳統文化的傳播。
4.校外美術活動,開拓學生視野
以參與傳統節日、走訪民間藝人、參觀博物館、體驗傳統技藝、社會調研等多樣靈活美術活動,豐富美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有助于學生深刻體會中國節令文化,對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對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都是極好的。例如,參觀風箏博物館,體驗風箏制作,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同時開拓學生知識面。
結論與展望
中學美術教育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傳承、創新,可以通過創新課程設計、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校外美術活動等,全面、靈活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讓歲時節令文化融會于中學美術教育,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美術素養與創意思維能力,創新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路徑。
世界全球化的今天,面對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已然岌岌可危。活化傳統文化的傳承,歷久彌新,是滿身現代人的需求,是順應美術教育的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傳統文化活化到美術教育當中,對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及傳播,對中華民族的復興都是一大助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2017-02- 07) [2017- 02-08].http://politics.rmlt.com.cn /2017 /0207 /458361.shtml from = timeline.
[2]王連海.中國玩具藝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