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飛
[摘 要] 區域環境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區域環境是區域地理的載體,是學習地理的最基本要素。教學中通過感知、分析、比較、運用區域環境地理特征,可以獲取相關地理信息、尋找知識內在聯系、凸顯區域環境特色、形成正確環境觀念,將零散的、表象的知識能更好地綜合起來,使地理教學走向深度。
[關鍵詞] 區域環境特征;感知;分析;比較;運用
區域環境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區域環境特征就是關于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描述。區域環境是區域地理的載體,是學習地理的最基本要素。以區域環境特征為主題的教學設計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落實。
一、感知獲取相關地理信息
區域地理環境特征是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只有對地理環境感知,了解區域環境的特征,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才能為下一步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
1.閱讀地理文字材料,概括地理環境信息
在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地理環境的內容用文字呈現出來,學生要能從有關文字的表述中提取相關環境特征的信息,能總結、概括出區域環境的某個特征,為下一步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這個環節是地理教學的重要部分。比如在湘教版初中地理《兩極地區》的教學中,教材有相關北冰洋、南極洲的閱讀材料,活動部分有大量關于南極氣候的特點資料。這就要求學生能在閱讀文字提取中感知極地地區的氣候特點及地表的形態,感性地得出極地地區是冰雪的世界,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的知識點。
2.觀察地理圖片內容,挖掘地理環境信息
無論是教材中還是教師自己開發的地理教學圖片,其中都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在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呈現出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地理圖片來進行教學。通過觀察地理圖片,更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區域的某個特征。教師如能科學、有序地引導學生觀察地理圖片,以圖導學,從圖中挖掘環境信息,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直觀地體現教學內容,學生也易于接受,這樣教學也能更深入、高效。比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中國的地形》這一部分,找出各地形區的位置和分析各地形區的地形特點是本節課重點和難點。教材中有大量反映各種地形區景觀的圖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地形區景觀圖,就能夠得出其地形特點。以觀察黃土高原的景觀圖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整體觀察黃土高原地表土層的顏色,然后觀察地表的形態,再總結出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廣布、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這比學生閱讀教材中黃土高原文字材料得出結論更直觀、更形象。
二、分析尋找知識內在聯系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綜合性”是地理課程的性質的一個重要特征,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要求初步揭示自然環境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境的綜合性。
1.分析區域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
區域內自然環境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闡述某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時主要從地形、氣候、植被、河流等幾個方面入手。因為課課程標準要求初步揭示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要將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聯系起來,交給學生初步綜合分析的方法。例如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西北地區》一節,干旱是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在教學時首先要根據唐詩中關于西北地區的描述,如“大漠孤煙直”“春風不度玉門關”等詩句分析,讓學生感知西北地區的環境特征。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干旱的原因需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學生已經學習過中國地形和降水分布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究影響干旱的主要因素,用線性的問題把各種自然要素串聯起來。教學中出示《中國降水量分布圖》和《中國地形圖》,放手讓學生來分析,根據我國降水空間分布規律和地形特點,梳理出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遠,加上山脈阻隔,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這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出在干旱的環境下該地區的河流、植被情況。這樣將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有機地聯系起來。
2.分析區域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說明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在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樞紐地位》一節中,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樞紐地位體現在世界的交通運輸中心、國際性信息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購物天堂”等定位和稱號。此部分內容較多,較零散。在組織教學時,筆者設計“比比看,看誰找得快”這一環節,讓學生快速查找香港關于“世界中心”的稱號。下一步讓學生結合香港區域自然環境來分析為什么有這些稱號。通過分析區域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將教材整合起來,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比較凸顯區域環境特色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在編寫世界地理區域部分內容時,從認識“大洲”“地區”“國家”三個層面編寫,無論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都凸顯各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判斷各區域的環境主要特征,抓住各區域環境的主要特征,在比較中學會分析和總結,形成地理的思維。
以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走進國家》這一節內容設置為例。教材選取日本、埃及、俄羅斯、法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七個國家。如果在教學中,以國家農業發展為專題,以各個國家農業分布、主要農作物為線索,指導學生分析各個國家的農業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就能把各國家的地形、氣候、河流等地理環境因素聯系起來。這樣既比較了區域的環境差異,又把各區域的特色顯現出來,促進學生系統性、興趣化的學習。
四、形成正確環境觀念
目前地理教學中涉及了當今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科學地闡明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發展中如何正確處理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區域環境特征,認知環境,關注環境,對環境形成積極態度和責任,從而增強保護環境的習慣性自覺性。
以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巴西》一節中一個活動內容為例,教材中設置世界環保組織官員、當地居民、政府官員、開發商等四個角色,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對當地熱帶雨林表達自己的觀點。那假如你是一位地理學家,面對熱帶雨林的破壞現象,談一談你的觀點。設置地理學家這個角色,就是讓學生從發展和保護的角度來分析,解決熱帶雨林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問題。學生在認知熱帶雨林環境問題的基礎上,融合以上四個角色的觀點來綜合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樣在八年級下冊《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一節中,涉及如何運用當地環境特征來促進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傳統生活方式下的居民和現代生活方式下的居民這兩個角色。讓他們講述各自的生活方式,在對比中分析環境跟人類生活的關系。這兩個案例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運用當地的環境特征,在學習中發現影響環境的因素,解決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發現環境問題,分析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價值觀。
基于區域環境特征的地理教學設計主要是在地理教學中以區域環境為突破口,抓住地理教學的“根”,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這樣地理教學設計更容易走向深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