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摘 要] 閱讀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開端,而大多數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沒有深入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層意思。因此,讓小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之中,注重理解文章的內涵和感情,并能夠輕松地將文章的情感表達出來,甚至是融入文本,以第一人的角度去感受、去體驗,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則需通過大量的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指導
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是閱讀和寫作,而閱讀是對文章的意思和感情理解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閱讀,并實際運用于實踐中,這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指導閱讀的順序
學生認為閱讀只是停留在看書,一行一行看,不注意文章的格式和形式。因此而導致的問題就會有很多,大多數學生都是讀到了后半段忘掉了前半段,當讀完后發現還是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學生讀課文的時候要分為粗讀和細讀,如《尊嚴》一文中,學生們大聲朗讀是毫無用處的,但當教師對學生講解故事的大概時,學生便會對課文有個初步的印象。同時教師也不用把故事講得太仔細,可以這樣講解文中大概:這是關于一個貧窮的小伙子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施舍的食物,在極度困難時還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后來成了杰克遜大叔的女婿并成為美國石油大亨的故事。然后讓學生仔細閱讀,增強對細節的理解程度,了解文章的結構,同時在讀文章之前要先標注自然段,并按照學生的自我理解劃分層次和脈絡。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劃出文中的好詞好句,加強對課文的好詞好句的認知,還要讓學生明白主人公高尚的品質,并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抓住文章的主旨。
二、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朗讀是理解和解讀文章的一種方式,是抒發和表達個人情感的重要方式。想要走進文章,只靠看是沒有很大的用處,關鍵是朗讀的情感要到位。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朗讀過程中,需要安靜環境和平靜的語氣,因此不必讓學生進行集體朗讀,在教師粗略介紹文章的大概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進行朗讀,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單獨朗讀,讓大家體會到那種父親對孩子的愛,特別是讀到關鍵的地方:“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父親的那種對孩子絕不放手、絕不放棄的溫暖的愛。或者是讀到: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深深了解父親的形象,引導學生體會到父親的了不起,讓學生通過父親的外貌描寫,并且聯系上下文的結構,想象一下父親在漫長的挖掘過程中的行動,并且設想如果是自己的父親當時是什么場景,讓學生想象父親所經歷的艱辛,同時讓學生體會父愛的偉大,并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走近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使得閱讀理解事半功倍,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課前朗誦時想象場景
課前展示相關的文學作品,便于讓學生朗誦時想象場景。比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文的學習,孩子們可能對于狼牙山五壯士的神態或者對于當時危機的情況還不是很了解,無法將感情投入其中。表達出的朗誦語言的情感也就不是那么豐富。觀看《狼牙山五壯士》這一電影,既可以增強學生對這篇文章學習和閱讀的興趣與動力,更加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的危急之感,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五壯士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和不惜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壯烈獻身的精神。教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從五壯士接受任務,再到誘敵上山,然后引上絕路,接著頂峰殲敵,最后跳下懸崖。讓文章脈絡清晰的同時表現五壯士視死如歸,忠于國家保家衛國,絕不屈服于惡勢力的崇高的精神品質,讓閱讀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的這條線,加強學生的內心表達豐富程度和課文的體驗感。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品評朗讀,感覺到五壯士為革命、為人民勇于獻身的頂天立地的偉岸形象,這對于課文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課后仔細品讀
課后要布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并仔細品讀。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在課堂上的閱讀,教師還要布置一些與所學課程內容相關的課外閱讀,通過閱讀,不僅能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還能鞏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課文,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學習《竊讀記》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冰心的《憶讀書》,讓學生體會作者熱愛學習、鐘愛讀書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閱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成績。
五、閱讀國學經典
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則需通過大量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所以,對于小學語文閱讀的學法指導,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閱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閑暇之余,閱讀適合自己年齡的國學經典和文學著作。如,《愛的教育》主要講述了一個四年級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長故事。小學生通過閱讀本書,了解作者身邊的感人故事,從而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主觀能動性,通過閱讀來陶冶情操,使學生從小便享受閱讀所給予的視覺盛宴,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莉.影響小學高年級開展語文拓展閱讀因素的研究——基于“新城市居民子女”小學的拓展閱讀現狀[G].2008.
[2]田本娜.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J].教育學術月刊,2008,(01):81-84.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