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
互助獻血對于增加血液供給、緩解供血矛盾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獻血法》支持社會互助獻血的原因。然而,立法初衷雖好,但互助獻血在實踐中卻“變味”了,一方面是互助獻血的血液合格率不高;另一方面,滋生了血頭賣血的灰色利益鏈以及相關違法犯罪。
所以,國家衛計委通知要求,于2018年3月底前取消互助獻血,以及北京叫停互助獻血,都是十分必要的。不過,叫停互助獻血后,如何保障血液供給?
對此,北京已有相關預案。北京將積極設立新采血點,方便市民獻血;加大團體獻血招募力度,可增加獻血人數和獻血量;加強與其他省份采供血協作,可保障城市應急用血等。在叫停互助獻血的同時,特殊情況還可做個別處理。此次叫停互助獻血,給了北京創新獻血機制的契機。
不過,這些舉描能否完全消除“血荒”扭比,還需繼續觀察。筆者以為,應該借助這次機會,盡可能推出更多創新描施。比如,業內專家指出,目前人工造血的科技已經基本成熟,政府部門的管理制度應該“跟上”。還有人建議,應立法明確規劃、財政、人社、城管、教育、公安等部門在采血點的增加、建設、維護、專項資金保障等方面的職責。
《南方都市報》
在叫停了互助獻血的情形下,靠什么來填補“真空”?雖然北京有多種預案措施,但以此化解“血荒”,恐怕仍是“杯水車薪”,客觀上也會對病患的生命健康有所影響。
其實,對于互助獻血的模式,在現有法律框架下,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從現實情況看,地方性立法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根據《江蘇省獻血條例》,互助獻血者本人享有臨床用血優惠政策,即累計獻血量在800ml以下的,按獻血量的3倍免費用血;累計獻血量在800ml(含800ml)以上的,終身免費用血。互助獻血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可以按照獻血者實際獻血量等量免費用血。互助獻血量超過病人用血量,保障用血;互助獻血量低于病人用血量,優先用血。
再看南寧市《無償獻血獎勵辦法》,“三星級獻血之星”及以上的獻血者,將可免費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工具,免費進入政府投資的市管公園,免交市屬及各縣(區)公立醫療機構就診診查費。這些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有助于鼓勵無償獻血、互助獻血。
當然,針對互助獻血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把關審核不嚴等問題,可以從國家立法的角度,或修訂《獻血法》,或修訂《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等,對互助獻血的程序、標準等,作出更嚴格限定,最大限度避免“血頭”尋利鉆空。更加健全規范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彌補無償獻血的暫時滯后,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