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瑤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卻在低頭玩手機。”從工作、購物、社交到娛樂,手機幾乎滲透到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低頭族”日漸壯大,你我都是其中一員。
在西方國家,“低頭族”更多被稱為“手機僵尸”,有機構對歐洲大城市進行街頭抽樣調查,發現17%的人會在步行時使用手機,尤其是25歲到35歲之間的青年人,大約25%是低頭族。
既然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手機,那設計師們和藝術家們所做的,就是努力把城市變得有趣一些,讓“手機僵尸”活過來,認真看看眼前這個真實而精彩的世界。
“手機僵尸”已經不僅是一句玩笑話,而成為關系城市出行安全的議題了。位于德國南部的奧格斯堡市曾經發生過好幾起穿越電車軌道時因為使用手機而引起的事故。于是市政府決定采用一種新型的交通燈——在電車軌道兩側地面分別嵌入了8個紅色LED燈,當電車經過的時候,紅燈就會亮起。
這種地上交通燈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但不管怎么說,至少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德國地方政府的關注。奧格斯堡市也不是唯一做出反應的城市,科隆為城市里的三個有軌電車人行通道安裝了類似的警示燈,還為這種燈創造了一個單詞“Bompeln”,意思是地面交通燈。
不同于歐洲城市對癥下藥的預防措施,巴西某曲奇品牌采取了更為溫情、更具教育意義的方式,來提醒低頭族們注意過街安全。
那誰來提醒呢?這個曲奇品牌選擇了老奶奶。在實驗中,老奶奶主動拉起低頭族的胳膊走過馬路,提醒注意避讓來往車輛。被“攙扶”過馬路的低頭族們事后紛紛對老奶奶表達謝意。過去都是年輕人幫助老奶奶過馬路,如今老奶奶幫助低頭族們過馬路。這種互換角色也實在耐人尋味。
低頭族的行為不僅為自身帶來危險,還會影響到其他行人。為了減少低頭族對其他行人的干擾,2014年,美國國家地理節目組在華盛頓進行了一個實驗,把人行道區分為“快行道”和“低頭族道”。在低頭族道上,節目組寫道“看手機的走此道,風險自負”。把低頭族和其他行人分開,看上去是個不錯的主意。但現實是很多低頭族根本就沒注意到標識的存在,因為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手機屏幕上了。當然也有人注意到了,然后他們停下來用手機拍下來上傳微博一另外一種“手機控”的行為。
緊接著華盛頓的實驗,重慶某主題公園推出了一條“中國第一條手機人行道”,當時引起了不少關注。可惜中國的行人并沒有比美國的行人更守規矩。
沒有低頭族專用道,面對在城市中游走的“手機僵尸”,其他行人該如何自保呢?
東京一對夫婦的小發明可能有幫助。這對夫婦的發明很簡單,就是一個類似自行車車鈴的手持鈴鐺,名為Runbell,意思是拿著它你可以在擁擠的行人道上跑起來。當路上行人從背后聽到這種鈴聲,他們就知道自己擋路了,會自動向兩邊閃躲。有了這個簡單而有用的設計,至少低頭族們不會擋著我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