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策
摘要:初中數學復習課是把平時相對孤立地進行教學的知識串起來,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把規律性知識,如概念、性質、算理、算法等進行歸類整理,溝通相關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并將這部分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去,使學生在頭腦里逐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并把它保持在記憶中。
關鍵詞:初中數學?? 復習課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確,復習是鞏固學到知識,從中發現之前沒注意到的新知識的最好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復習教學。具體對于初中數學來說,教師也應該注意復習課的開展,采取多種措施上好復習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成績。
一、梳理舊知識點,形成新知識網絡使學生融會貫通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現在新課程的知識點教學都是分模塊出現.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特點之二是“通”,融會貫通,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因此,復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領會教材的意圖,抓住了雙基訓練.對教學內容作合理、恰當重組,通過情境引入,使學生產生興趣,帶著疑問走入課堂.
二、引導學生有效反思數學邏輯
除了復習具體的內容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進入更高的學習境界――數學邏輯,這也是新課程要求的應有之義。正如張奠宙教授指出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思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學習過程。”數學邏輯比具體的知識更重要,只有邏輯清晰了,才能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尤其要重視這點。一是要在復習中,引導學生歸納之前用某一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套路和規律,總結其中的解題思路等具體事項,從中提煉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方法和思想。二是不斷反思解題過程。數學知識之間總是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邏輯思維和具體的方式方法,從而可以將看似不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聯系起來,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三、綜合應用,查漏補缺、培養創新點
所謂綜合,是指將不同學科、不同單元、不同年級、不同時間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提煉加工,建立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便于記憶,便于應用。在復習中,要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律的比較和運用,力求對所學的基礎知識從局部到整體,從具體到抽象等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融會貫通,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對每個知識點要溝通相互關系,掌握推證過程,注意表達形式,歸納記憶方法,明確主要用途,使每一章節中的知識點都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
復習時,對學生掌握較好的內容,可以一筆帶過,對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可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習。內容要全、習題要精、方法要活、時間要足。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練習時要注意控制難題,把練習的重點放在重要和關鍵的知識點上。對復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還要做到有講有練,精講多練,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講練時間。講出新水平,練出新花樣,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復習數學,理解數學。活動設計要緊緊圍繞課時教學內容的重點,而且要確立一條清晰的主線,用這一根線把各個環節串起來,使課堂教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流暢自然中蘊涵著和諧與統一。
四、設計的練習題要具有典型性,開放性
一堂好課,不僅僅在于它有條不紊,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讓學生練習和實踐。但這絕不是鼓勵搞“題海戰術”,題目做到少而精,有代表性,能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和考點,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導的作用。例如:在復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判斷方法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開放題:已知,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當滿足什么條件時,這個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這樣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想法,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課外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樣能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例如,在復習《因式分解》一節時,如果我們還是只復習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定不高。我將復習目標放在分組分解法與十字相乘法上。對于系數是字母的二次三項式,或者系數比較特殊的二次三項式,如因式分解。學生提供了兩種方法: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一將原式的三項拆成了四項,適當進行分組,利用了平方差公式與提公因式法將該問題解決。解法二是將原式進行了適當變形,顯然是將m看成字母, 將n看成已知數,利用十字相乘法進行因式分解。兩種方法,都值得肯定。通過復習,學生對因式分解又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掌握知識的深度、系統性都得以加強。學生覺得復習課不是簡單的重復,復習是一次難得的提煉、升華機會。
五、要把更多的復習時間留給學生思考
能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多動手。有人曾經說過:“聽了,一會兒就忘了;看了,就記住了;動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學生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手是腦的老師,說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是必要的,是高效的。而多數老師在課堂上覺得這樣讓學生動手去做太耽誤時間,不如自己演示來得快。這是非常錯誤的教學思想。每門學科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各門學科的學習方式就應該有所不同,教學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數學學科對思路的敏捷性,運算的規范性、準確性,邏輯推理的嚴密性,表述的專業性、完整性等要求都比較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時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加以適時適量的點撥,學生的數學能力才能得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才會更好。總之,上好復習課,需要老師預設情境,大膽放手,敢于創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精選習題,合理分配時間,并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做到分層提問,因材施教,學生才能變枯燥的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復習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永華:數學課堂要活中務實,中學數學教育,2005.2.
[2]李 群:怎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廣西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