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佳
摘要: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與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社區是學生生活、學習、交流、休閑的場所,社區的環境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影響。社區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的產物,順應了“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積極趨勢,促進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全面的教育網絡。只有積極發展社區教育,把它納入社會大系統,才能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社區教育 輻射功能 資源 氛圍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由此可見,周邊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要。如果周邊環境寬松、積極,學習之風濃郁,那么孩子就會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品質;相反,如果周邊環境頹廢、懶散,那么孩子也很容易被不正之風影響,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
社區是除學校之外,學生生活、學習、交流、休閑的又一重要場所,社區的環境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影響。社區教育的功能是社區的一項重要職能。社區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的產物,順應了“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積極趨勢,促進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全面的教育網絡。只有積極發展社區教育,把它納入社會大系統,才能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
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聯系在一起,可以互相配合、共享資源。學校可以依托社區,構建青少年教育的“大課堂”,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良好風氣的熏陶;學校向社區開放,與社區形成教育合力,使社區成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基地。社區是學生生活的地方,他們在社區生活、游戲,但由于年齡、生活閱歷、學習內容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他們不會觀察社區的變化,更不會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學校和社區通過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要讓學生以“小公民”的眼睛去觀察自己的社區,關注社區建設和發展中的問題,思考社區的整體發展。
一、成立學校、社區教育委員會,加強學校社區聯系
為了充分發揮社區、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參謀、監督作用,也為了使學校風氣進一步向社區蔓延,我們可以成立學校、社區教育委員會,研究、利用周圍的有利因素,為聯系學校、家庭和社區構建平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擴大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學校、社區教育委員會可以由教師代表,社區代表以及學生代表組成,分析青少年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發掘學校及社區中的有利教育條件,使教育時間和空間緊密銜接,消除不良習慣和不正之風,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氛圍。例如,學校、社區教育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交流學生在學校、社區的表現以及學生受教育的情況和經驗,配合學校用正確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影響家長、影響社會,使家庭教育、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達到步伐一致。
學校、社區教育委員會還能夠協調學校與社區、家庭的關系,加強三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增強教育的合力。首先,大力支持學校工作,對學校開展的重大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可能的幫助,做好學校與家長的協調工作。其次,綜合利用社區資源,開辟德育基地,促進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結合,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將學校教育資源和社區教育資源有機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社區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就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我們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雙休日、假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可以主動與街道、派出所、消防隊、交警隊等單位建立聯系,邀請社區民警或消防人員來學校做法制報告、消防安全知識及安全報告等等,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學生在節假日到敬老院開展“尊老、敬老、愛老、獻愛心”活動,組織學生慰問老人;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區里的一些名勝古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邀請社區里的老戰士、企業家、勞動模范等優秀人物來學校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學校還可以組織“我為社區添新綠”等活動,讓學生在社區種小樹苗,了解環保知識。
這些教育資源,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生存能力,又可以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提高學生的生存技能,有利于學生實現社會化。
三、社區組織開展學生實踐活動,發揮教育功能
社區是學生活動、娛樂、學習的重要場所,是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地方。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的各種硬件資源,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增長學生的社會實踐技能,為學生走向社會打好基礎。社區內有許多文化娛樂設施,如科技館、圖書館、健身室、書畫室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娛樂空間,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提高綜合素質。社區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四、凈化社區環境,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良好的社區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發揮學校教育向社區教育的輻射作用,可以使學生感受社區的外在環境,體驗社區的內在文化,了解社區的鄰里關系,參與社區的相關活動,使學生認識自己在社區中的責任與義務,增強學生作為社區一員的歸屬感。同時,這還可以使學生樹立尊重他人、樂于助人、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尊重規則、尊重權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觀念和意識,幫助學生發展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斷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負責任地作出選擇。學校、社區的聯合育人措施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的道德規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通過親身活動,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區的變化,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社區意識、社區成員意識和社會公民意識開始覺醒,不斷成熟,從而為實現“教育社區化,社區教育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廖志全.社區教育的作用.中國教育教研論壇,2013(2).
[2]賈海燕.發揮社區教育功能,塑造學是綜合素質.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