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麗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規范的語言示范,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語言 表達能力 方式 氛圍 演講 示范 作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3-022
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的一年級學生,他們對新的環境、老師和同學有一個逐漸熟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一、根據學生特點,營造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
由于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動、活潑、好奇等特點,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營造輕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愉快學習。那么,如何營造輕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呢?在筆者看來,教師應該是主要因素,因為教師的語言、語調以及姿勢和口頭禪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輕松自如地進行學習。數學不像語文那樣詩情畫意,多以符號表現思維,其中很多符號都是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如=、+、-等符號,教師可以人體模型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創立符號,并在學習結束后,組織學生以口頭表達的方式來復述當堂課學習的內容。這樣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營造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好地學習數學。
二、借鑒演講形式,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數學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埋頭計算,以筆表達語言,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特別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往往沒有太多的耐心坐在書桌前進行學習,面對一堆數學符號也就不會有持久的學習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演講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演講需要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是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首先,演講需要說;其次,有肢體語言,即體態表現;再次,演講是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因此,把演講引入數學課堂,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形體儀態以及日常交際活動都有極好的幫助作用。為了推廣演講這種形式,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演講視頻,演講人最好是和學生的年齡相當,然后選一些題作為演講的題目,在演講中闡述整道題的思考和解答過程。為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單調的數字換成某一事物或玩具的數量詞。比如4+2=6,可以學生不同的特點和興趣為切入點,進行轉移性的說題。此外,可以借用偶像的力量,讓學生在描述自己偶像的同時,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給定的數學題目。這樣,既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師規范示范引導,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把數學題目和演講相結合,是一種比較新穎的形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教師親自示范。不僅如此,在最開始學習的階段,教師應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改變傳統的寫,即以說為主,以寫為輔,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數學學習。所以,教師應從授課之初就不斷強調,并以身作則,親自示范。比如9+3=12,教師首先要完整地敘述這個算式中包含的數字,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可以賦予9、3和12這幾個數字不同的意義,或者將這幾個數字置于一個故事情境中。如:“森林里有一個漂亮的小木屋,剛開始是三只松鼠發現了它,并住了進去。后來有9只猴子也發現了,也住了進去。那么,現在小木屋里總共有幾只小動物呢?”在敘述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言的連貫性以及趣味性。此外,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教師也可以選擇題中的一個數字來說,另外的數字交給學生練說,讓他們補充剩下的內容。這樣的表述,既有趣味性、故事性,又能使師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改變作業模式,以寫為說
作業,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以后學習的預習,一直以來都受到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作業并不受學生的歡迎這是因為學生雖是作業的主體,但并不是作業的愛好者,且寫作業的時間占用了學生太多玩耍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不會太高,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鑒于此,不妨把寫作業換成說作業,包括說思考的方式、解題的過程等。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當堂、高效地完成作業,而且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規范的語言示范,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