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峰
(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 215200)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化學學科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正在發生著改變.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激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良好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作為一名長期奮斗于初三化學的教師,筆者一直認為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實驗教學中,教師的演示實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對于基礎知識的教授,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的效果,以至整個教學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驗中,如果學生由于視野所不及而無法清晰地觀察到某些現象的話,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的效果.
下面是筆者在最初的教學中遇到的真實情況:在反復幾年試管演示實驗教學中(特別是一些溶液之間的反應),筆者總是看到一些中后排學生在看試管實驗時,會不自覺的站起來看現象,或者瞇起他們的眼睛.更有甚者,因為看不清,干脆不抬頭,等著一會兒記錄結論……筆者有時也會到后面看看,發現試管實驗,大多數情況下,中后排學生的確看不清現象.
長此以往,部分學生對于化學課的興趣將不在,其后果必然是填鴨式教育的回歸.為此,筆者也不斷嘗試著一些新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于試管實驗的認知:用自制的黑白兩面卡片放在試管后作襯托;拿著做實驗的試管走到學生中去,讓每個人都近距離的觀察的到現象;走到學生中去做實驗……最后發現,每個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便,或者說效果有限.
在不斷地摸索中,筆者在一次觀看實驗視頻時突然想到:漸漸被遺忘的插入式攝像頭,利用它將試管中反應的現象投影到屏幕上,效果會不會很好呢?于是,躍躍欲試的筆者在學校教學中展開了一段“試驗之旅”.
此后的試驗證明,這種方法的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下圖).學生通過投影在大屏幕上的視頻,可以清清楚楚地觀察實驗現象,并用自己的話語將之描述并總結.


甚至一些學生幾乎都看不到的實驗過程,比如溶液的蒸發,學生也能通過視頻清晰地觀察到現象.

通過攝像頭引入視頻,讓整個班級學生對于演示實驗都能無死角觀察的到,實驗時,學生們的頭也都抬起來進行觀察了.學生對于演示實驗自主地觀察總結,比通過死記硬背實驗現象和結論,學習的氣氛要好太多,這也讓筆者的上課效率大大提高.筆者一直將它沿用至今,它也幫筆者解決了上課中演示實驗的一大難題.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將視頻引入普通的試管實驗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的觀察更清晰,也能很好地維持學生對于化學課的興趣.
在實驗教學中,有些演示實驗由于觀察角度所限(例如從上面進行觀察的),學生很難觀察得到.例如:金屬鈉與硫酸銅溶液在燒杯中的反應、稀鹽溶液的凝固溫度變化等實驗,學生根本無法觀察.攝像頭投影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起到好的作用.這時如果僅靠教師進行現象的描述,講解就會顯得蒼白而無力.這種情況下,可以試試利用實物投影儀輔助進行演示實驗.
例如在復習“金屬活動性順序”這一內容時,需要補充一個金屬鈉與硫酸銅的實驗來證明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將比它活動性差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在第一個班級做完這個實驗后,筆者發現:由于鈉是浮在液面上的,對于學生來講,幾乎看不清反應的過程.因此,學生對實驗的結論也不會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用攝像頭投影的話,看到的畫面也是隔著燒杯,看不清楚).所以,在另一個班級上課時,筆者決定調整方法,用實物投影儀來輔助教學.結果,在做鈉與水的反應和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學生能很清楚地借助投影儀看清整個實驗的現象:鈉塊熔成一個銀白色的小亮球;在液面上隨意游動;伴隨著“呲呲呲”的聲音;隨著鈉球的游動,其軌跡上出現藍色沉淀(與水反應時,軌跡上液體變紅).同時,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還能結合實驗現象大致分析出實驗的產物.與之前那節課相比,這節課在豐富學生觀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觀察實驗仔細了,學習起來當然也輕松愉悅多了.
對學生而言,在課堂學習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要盡量理解教材中重難點的內容,通過聽取教師的講解,掌握運用知識點的方法,提升自己解題的能力.而教師在幫助學生解決教材中出現的重點以及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難點時,一定要運用恰當的方法.

在第七章酸堿鹽性質和應用的復習中,學生往往會碰到如下的題型:向下表中的甲物質中逐滴加入相應的乙溶液至過量.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質量關系,符合上圖曲線描述的是:

甲乙A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氫氧化鈉溶液B鹽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氯化鋇溶液C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的混合溶液稀鹽酸D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粉末稀鹽酸
這種類型的題目,牽扯到了一個反應先后的問題.在以前的教學中,一般流程就是簡單分析相關方程式后,讓學生知道當酸堿鹽溶液混合且相互間能發生復分解反應時,考慮酸堿(性)反應優先.但后來發現,此結論在初中階段應用其實也并不嚴密,一旦出現如“稀鹽酸和硫酸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鋇溶液的圖像”,就不能用上述結論套入.這對于學生來說,知識點規律性不強,顯得有些凌亂,難以理解.

通過這次的實踐,筆者發現,對于一些重難點,教師可以將其簡單化,在原理的基礎上,將其講透、講徹底.像本案例中,在離子共存的基礎,將物質間反應的先后原理以離子形式講透徹,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
參考文獻:
[1]隆平.讓多媒體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歸位[J].新課程:下,2011(01):45-46.
[2]魏紅.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構建生理學立體教學模式[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