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介紹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兩大唱腔及傳承現狀為切入點,具體剖析了江漢平原皮影戲唱腔衰落的原因,指出皮影戲作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面臨一種邊緣生存的危機,具有研究的迫切需求和重要價值。
關鍵詞: 江漢平原皮影戲唱腔;傳承現狀;衰落原因
皮影戲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是用燈光將人物剪影照射在屏幕上,和民間流傳的民歌小調、曲藝、當地戲曲結合而成,用以演繹歷史、神話、傳說故事。[1]
江漢平原系長江和漢水泛濫淤積形成的沖積平原,至今江漢平原水網湖泊仍然承載著歷史的印記。這里生息著兩千萬多人口,包羅潛江、天門、仙桃、監利、洪湖、江陵等近十個縣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荊楚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古老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匯、積淀和傳承。古樸的傳統藝術—皮影戲找到了滋生和繁衍的土壤,演繹歷史、祭祀神靈為皮影戲的發展賦予了新的內容,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改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傀儡戲劇藝術—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潛江、仙桃、天門、監利、武陵、京山、洪湖等一帶,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藝術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民族藝術瑰寶中的一朵奇葩。江漢平原皮影戲唱腔豐富,唱詞妙趣橫生,伴奏優雅動聽,是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江漢平原皮影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一、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兩大唱腔傳承現狀
皮影戲是一種綜合了音樂、美工、文學以及影人操作技巧等,給人以多方位多視角感受的藝術。它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流傳地域廣闊,深受人們的喜愛。“歌腔”和“漁鼓腔”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兩大唱腔,集中體現了江漢平原皮影戲的音樂特征。[2]
(一)潛江歌腔皮影唱腔的傳承現狀
唐宋時期,陜西、四川東部與湖北老河口一帶的皮影戲流傳到江漢平原。皮影戲唱腔多為秦腔、川腔、漢腔、楚腔,也包括江漢平原一帶的民間小調,伴奏器具以彈弦樂為主,當時稱為“彈戲皮影戲”。
明朝初期,潛江皮影藝人在“彈戲皮影戲”的基礎上進行改腔換調,把當地流傳的雞鳴腔作為皮影戲的主要唱腔,同時揉合了江漢平原的薅草歌,由此,“彈戲皮影戲”改稱為“雞鳴腔皮影戲”,又稱“歌腔皮影戲”。但是它保留了“彈戲皮影”中一些遼跺倒板的音樂因素。
1979年,皮影藝術唱腔進行改革,把傳統的皮影唱腔和當地民歌、地方花鼓腔相結合,又添加了京胡、二胡、板胡、揚琴、三弦、笛子、嗩吶、大提琴等伴奏樂器,使歌腔皮影藝術煥然一新。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皮影戲藝術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量尚未整理的唱腔、劇本和皮影制作工藝正慢慢走向絕跡。新世紀初,由于人們對皮影戲的漠視,潛江皮影隊基本上解體撤銷,為數不多的皮影藝人在部分鄉下農場活動,人們已很難觀賞到歌腔皮影戲。許多年輕人雖生在皮影之鄉,卻從未看過一場皮影戲,聽過一曲歌腔音調。
(二)沔陽漁鼓皮影唱腔的傳承現狀
沔陽是漁鼓皮影戲的發源地,漁鼓腔是唐代的道情,道情是道士傳道、化募時演唱的歌曲。所以,漁鼓也有“道情”和“漁鼓道情”之說,俗稱“筒子腔”。宋、金、元時期,道情風靡一時,演唱無絲竹樂伴奏,僅有漁鼓和簡板作為伴奏樂器,腔調簡單、古樸,帶有吟誦性。到了清代,道情的唱腔發聲了變化,在保留道士腔等道教音樂,其他的道情漁鼓唱腔已被融入民間民歌小調,衍變為漁鼓各種腔調。
漁鼓腔開始僅在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門前單人表演的沿街小唱。18世紀初期,沔陽的皮氏兄弟把漁鼓腔和皮影戲結合,使用漁鼓筒和簡板伴奏,無鑼鼓和絲弦樂伴奏,直到周天元把漁鼓腔皮影和歌腔皮影兩大流派合二為一后,漁鼓腔的伴奏樂器在漁鼓筒和簡板的基礎上,增加了鑼、鼓、梆子等歌腔使用的打擊樂。二十世紀后期,又增添了各種絲弦樂作伴奏。
進入21世紀,許多傳統文化藝術遭受新型文化娛樂形式的沖擊,江漢平原皮影戲戲班由鼎盛時期的90多個,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幾個戲班,而沔陽從事漁鼓腔皮影戲為職業的藝人最多。
沔陽漁鼓之所以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以一直保留著職業戲班,和漁鼓皮影藝人不甘于墨守成規,不斷改進并完善漁鼓皮影密切相關。皮影藝人對沔陽漁鼓進行各個方面的改革創新,如唱詞、音樂、操作表演等,唱腔不拘泥陳規,不斷吸收地方民歌小調,使沔陽漁鼓腔從形式到內容,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革新、發展過程中,其地方藝術特色濃郁,深受群眾喜愛。
二、江漢平原皮影戲唱腔衰落的原因
皮影戲藝術是皮影唱腔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整個皮影藝術市場不景氣,則直接影響皮影唱腔的傳承和發展。[3]皮影戲藝術的衰落是導致皮影戲唱腔衰落的主要原因,而皮影戲的衰落大概由以下三個原因:
(一)皮影戲觀眾的流失
目前,江漢平原專業的皮影戲戲班幾乎已經蕩然無存,個別民間自發組織的皮影戲班,也往往用于給老人祝壽,或者給老人辦喪事的商業演出,其觀眾寥寥無幾,有些場次甚至空無一人,往日受人喜愛的皮影戲如今門庭冷落。
皮影戲的衰落一方面由于新的藝術形式的沖擊,皮影戲無法滿足現代人審美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皮影老藝人的相繼離世等各方面的因素而成。要挽救瀕臨滅絕的皮影戲藝術,回到“三里一臺,五里一班”[1]的繁華景象已不大可能,我們可以通過保護、保存皮影戲這一藝術形式,培養出一定范圍的皮影戲觀眾,讓皮影發揮一定的藝術魅力。為此,我們應該大力培養一批年輕皮影藝術繼承人,保護民間老藝人。每年大量舉辦皮影戲匯演,培養皮影戲藝術的觀眾群體,使皮影戲重新回到人們生活中來。另外由于江漢平原皮影戲唱詞全使用當地語言,聽眾很難聽懂,在演出時可以加上流動字幕,以加快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傳播和影響。
(二)新時代皮影作品的匱乏
目前江漢平原皮影戲表演所使用的劇本還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傳統劇本,比如:仙桃皮影劇團常表演的《薛丁山征西》、《三請樊梨花》、《智段婚姻案》、《程咬金搬兵》等;天門皮影劇院表演的《福壽圖》、《三拜堂》、《蘇映雪待嫁》等;潛江民間組織的皮影劇團上演的《藏寶圖》等。除以上演出劇目外常演的劇本并不多見,這種狀況嚴重影響皮影戲的傳承和創新,也影響了他的廣泛傳播。
挽救瀕臨滅絕的皮影戲,要有一批有志于挽救皮影藝術的劇作者,弱化世俗的功利心態,面向廣闊的大眾市場,使古老的皮影藝術和新時代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創作出適合各種年齡階段的觀眾觀看的新劇本,新的創作精品。
(三)傳統皮影戲難以完全適應新時代的價值取向
某種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存在,根本在于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符合觀眾的價值觀。觀眾通過感觀某種藝術形式,其內心的痛苦得以宣泄,快樂得到放大,從精神上獲得一定的寄托。而在古老的中國社會,人們接受傳統思想道德的途徑主要是戲曲,鼓詞。群體公共道德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這種帶有音樂性質的說唱形式。傳統的皮影戲大多以宣揚男人要三綱五常、忠孝節義,女人要三從四德、守禮義廉恥為宗旨。
傳統價值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比如傳統價值觀眾所宣揚的“三綱五常”,則束縛了人與人之間人格的平等,而傳統價值觀中的“禮義廉恥”則有利于用道德來規范人的行為。因此,新時代的價值觀應該建立在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提出來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相結合。例如:以科學的文化引導人,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等,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文藝新人,進一步提高社會中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皮影戲所宣揚的傳統價值觀應該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進,才能更適應新時代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吳良忠.中國皮影[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2] 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 宋貴生.當代民族藝術之路——傳承與超越[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建立(1982-),男,河南商丘,河南大學音樂學碩士,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