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辰
摘要:高山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存在許多問題,如資源不夠豐富,收入不夠穩定以及科技較為落后。本文提出,政府應當為促進高山民族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建立特色化的高山民族產業,引入外來科技人才,加強當地教育文化發展,全面建設高山民族特色經濟。
關鍵詞:高山民族;特色經濟;資源;自然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一、引言
中國擁有眾多富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其中高山民族的種類較多,居住面積較廣,但分布極其分散。居住在高山環境的少數民族人均耕地數量較少,時常面臨惡劣的氣候,經濟發展落后于平原地區的民族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都實現了重要的突破,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在一些海拔高的寒冷地區,通過種植反季節的蔬菜以及植物,獲得了市場的一致好評。如湖北的土家族致力于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四川的藏族致力于在高原地區養殖牦牛,這些民族都充分利用了高山地帶的高寒特性,努力推進本地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受到市場的追捧與認可。
二、制約高山地區少數民族發展的因素分析
1.資源限制
居住在高山經濟帶的少數民族面臨水資源,土地資源稀缺的情況。高山地區少數民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周邊的生態環境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許多高山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會通過種植蔬菜,養殖牛羊等方式來獲取市場收益。然而,高山地區的農業產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土地危機。一方面,能夠種植、養殖的土地資源面積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我國正在大力鼓動退耕還林,所有坡度超過30度的高山地區都需要種植樹木。多年來,許多地區對當地山地進行了過渡的開發,造成了不可彌補的生態危機,也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資源的限制為高山地帶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2.收入不夠穩定
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因素。當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自然氣候不適宜的時候,農業產業難以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的出現頻率不斷增加。許多曾經養殖高原牦牛的地區已經無法再開張物業養殖生產,改而尋求其他的生產活動。此外,自然因素也會影響到蔬菜等農業產業的生產質量。高山地區少數民族種植的蔬菜、茶葉因為全天然,無污染,手工栽種等方面的宣傳受到了市場的歡迎,但氣溫的升高,霧霾的擴張以及空氣,水資源的污染,對高山地區的種植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3.人文素質有待提升
許多致力于研究我國民族經濟、三農問題的專家指出,制約我國高山、高原等地區少數民族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少專業的文化教育,種植技術較為落后。如在貴州,四川等高山民族聚集地區,教育的普及推廣度遠低于我國平均水平,有知識能力以及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也不愿意前往落后的高山地區提供指導與幫助,導致人力資源的極度缺乏。高山民族難以與外界先進的文化接軌,也無法改造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
三、提升高山民族經濟產業發展對策分析
1.加強政府基礎建設
一方面,政府以及相關產業部門應當加強專門針對高山地區民族生產活動的經濟制度制定以及完善過程。隨著我國“退耕還林”的制度不斷推行,高山民族的可用土地資源很可能繼續減少。只有進一步完善當地經濟制度,為農民提供基礎的利益保障,才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政府基礎建設的投入,如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盡快完善道路,水電的建設,在現有的基礎農業上深入挖掘加工產業。除此之外,當高山地區民族遭遇了重大災害時,應當對農民提供補貼,提高民族產業抵抗風險的能力[1]。
2.推進高山特色產業發展
首先,需要走集中化與規模化生產的道路,高山民族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激烈的資源競爭,通過集約化的生產模式能夠提高高山民族的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大力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不同的高山地帶少數民族有自己獨特的產業特色,通過市場化的運作來打造當地的專屬品牌,將龍頭企業推向內地市場,吸引城市居民的關注。最后,開發多樣化的產業,目前高山民族的產業發展大多集中在農業上,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文化特征,可以適當開發旅游業等服務產業,吸引外地人民前來旅游消費,在了解當地民俗文化風情的同時也帶動民族經濟發展[2]。
3.引入專業人才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高山地區的教育投資程度,通過基層鍛煉,公益活動等方式鼓勵有文化的大學生以及青年教師前往高山民族地區開展教學活動,從而為高山民族提供接觸外來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機會,縮小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教育差距,通過高素質的教育提高高山民族人民的主動勞動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展高山經濟地帶的產業模式,從而為外來人口提供更多的選擇以及更高的待遇。此外,國家與教育部門可以通過特色化的交換學習項目為高山民族優秀的學生提供走出大山,融入城市的教育機會,促進文化的推廣與傳播[3]。
四、結語
高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主,在經濟活動中受到來自資源,自然氣候等諸多外界條件的制約。政府應當加強對高山民族產業發展的引導與規劃,根據不同地區開發出特色化的產業活動形式,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外來人口前來旅游投資,進而帶動高山民族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政.民族地區發展高山特色產業的經濟效應調查——以長陽縣發展高山蔬菜產業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0(14):107-108.
[2]王治.民族地方經濟發展對策初探[J].軟科學,1988(3):36-38.
[3]丁四芳.淺析景寧縣發展高山蔬菜的優勢、問題及對策[J].麗水農業科技,2005(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