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文
這條通往稻田的路,在長沙東郊馬坡嶺的樹木與田野間蜿蜒曲折,89歲的袁隆平在這條路上走了大半輩子了。“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帶著特有的袁隆平式幽默,卻也透出一股倔強的認真勁兒。
偌大一片稻田,在一座省城已經十分鮮見了。
這是雜交水稻的試驗田,又何嘗不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1978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注定是億萬中國人要銘刻在心坎上的一年,一個依然年輕的共和國邁進了一個黃金時代,而此時已年近天命之年的袁隆平也進入了春秋鼎盛的歲月。這年早春,那被冬日的陰云長久籠罩的北京,云開日出,而那讓人們期待已久的春風,也給在春寒料峭中匆匆行走的人們吹來了絲絲暖意。袁隆平也從他南方的稻田里匆匆趕來了,趕來參加他絕對不能缺席的一次劃時代的盛會——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鄧小平那充滿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講話,成為開啟一個偉大時代的宣言,他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再次明確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就這幾句話,讓一向不關心政治的袁隆平猛然間感覺到,長期束縛著自己的無形的繩子終于松綁了,那長期禁錮著自己的桎梏也應聲而解了。
大會閉幕式上,袁隆平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這也是袁隆平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獎項。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那篇《科學的春天》充滿激情與詩意的呼喚中,“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后來有人評說,“全國科學大會是中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先聲,由此開啟了一個大國從頹敗到中興的不朽神話。”
就在這一年,袁隆平晉升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有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試驗田,從此,這位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就在試驗田里年復一年地耕耘、播種,把雜交水稻的種子播撒到九州大地甚至全世界。
袁隆平彎著腰,把頭長久地栽在禾叢里,古銅色的臉上綠光搖曳。這模樣讓我驀地想起我最熟悉的一個老農,我那種了一輩子稻子的父親。他老人家就是這樣說的,“其實我就是一個在田里種了一輩子稻子的農民!”
誠然,他又絕非我父親那樣的普通農民,這樣一位依然健在的人,早已提前進入了民間信仰,在無數吃飽了肚子的老百姓心中,他就是當代神農,一個活生生的“米菩薩”。這可讓他犯難了,他一聽這話就連連擺手說:“不敢當,實在不敢當啊,菩薩在老百姓心中是能救苦救難的,我又何德何能,我不過是中國稻田里的一介農民而已。”
袁隆平一直把自己當作億萬農民中的一個,他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農民和億萬個農民的故事。有許多素昧平生的農民慕名而來找他。他的門永遠是向農民敞開的,他也沒有關門的習慣。可他實在太忙了,身邊的工作人員只能替他擋擋駕。有一次,幾個來找他的農民在袁隆平辦公樓的門口被擋住了,袁隆平聽見樓下的動靜,趕忙下樓,把那幾個鞋子上直掉泥渣子的農民迎進自己的辦公室,又是讓座,又是倒茶。幾個農民開始還有些緊張拘謹,一看袁隆平這樣平易近人,模樣也跟自己差不多,一個個都放開了手腳,有的還蹺起二郎腿,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
每次送走了這些農民朋友,他辦公室的地板就會落下許多帶著泥土的腳板印。袁隆平卻笑著對那些臉色有些難看的工作人員說:“這就是接地氣啊,我們這些搞農業科研的,不能關起門來搞試驗,要多與農民打交道,農民比我們更清楚種子好不好,我們不但要按照農民的需求來培育種子,還要知道農村糧食生產方面最新、最真實的情況啊!”
由于長年累月與農民打交道,農民心里想啥,袁隆平很清楚,用農民的話說,“餓肚子的時候想吃飽,吃飽了肚子想發家”。心思對路了,才會聊到一塊兒。農民說,雜交水稻可以吃飽肚子卻掙不來票子,由于種糧食不掙錢,很多糧田都種上煙葉了,還有些好端端的田地都拋荒了。這也是袁隆平最大的擔憂,一方面,谷賤傷農,如果糧食減產就是致命的問題,長了嘴的都是要吃飯的,飯碗里一粒米都不能少。另一方面,光靠種糧確實很難致富,為此,他多年來琢磨出了一個法子,就是讓農民“曲線致富”,譬如說他發明的“種三產四”工程,三畝田的水稻就能打出四畝田的稻子,以前一畝田也養活不了一個人,如今三分地就能養活一個人。這樣就可以把節省下來的田地和勞動力用來搞多種經營,種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這樣農民不就富起來了嗎?

一個心里裝著農民的人,也被農民裝在心中。2012年秋收過后,幾個農民從遠在湘西溆浦縣的鄉下趕到長沙,他們就像進城里走親戚一樣,給袁隆平送來了土雞和土雞蛋。袁隆平待這些農民也像親戚一樣,他們這么遠送來的東西,他也會收下,但都會折算成錢給他們,這不是買賣和交易,而是親人間的人情往來。不過,這些農民還不只是給他來送土特產,他們是特意來給袁隆平頒獎的。原來,這年,袁隆平選擇他們村為超級稻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突破900公斤大關。這次來送匾的唐老倌,驚喜地告訴袁隆平:“我活到六十四歲了,還從沒見過這么好的稻子,別說我,我們村里一些八九十歲的老人,也都說從來沒見過!”老鄉們說,“不但產量高,煮出來的飯也特別好呷,那個香啊!”唐老倌樂得跟小孩似的,說到那大米飯時還連連咂著嘴,一忘形,口水都流出來了,他有些不好意思,急忙用手遮住了嘴巴。幾個老鄉一下樂了,袁隆平也樂了。他鄭重地接受了這個由農民頒發的獎牌,笑呵呵地說:“我領到過很多獎,農民給我頒獎還是頭一次,在我看來,這個獎比諾貝爾獎的價值更高,更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