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會同10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通過建立醫養結合責任分擔機制,利益共享機制,使各部門在醫養結合管理中迸發合力。支持民營醫療機構舉辦養老機構,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租賃等途徑,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參與實施醫療、養老設施建設。鼓勵公立醫院設立老年病科,開展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推廣建立居家養老慢性病健康管理信息平臺,對居家老年人進行健康管理。
為推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繼續落實《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在第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建設工作的基礎上,9月20日,工信部、民政部、衛健委發布《關于開展第二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的通知》,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
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通知,明確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受托投資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有關投資業務稅收政策。通知明確,對社保基金會及養老基金投資管理機構在國務院批準的投資范圍內,運用養老基金投資過程中,提供貸款服務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質的收入和金融商品轉讓收入,免征增值稅。
近日,從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獲悉,到2020年底,全區所有具備條件的撤并建制村和具備條件的國有林場要實現通硬化路,同時實現“盟市有園區、旗縣有分流、鄉鎮有站點、村村通快遞”的四級鄉村物流服務網絡體系。
沈陽市發布《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提出:高等院校和中職學校學生到民辦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習實訓,沈陽市將參照企業見習補貼標準給予補貼。即市最低工資標準的60%給予實習實訓補貼,最多補貼6個月;鼓勵老年服務與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入職養老服務機構,并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
異地看病,非住院也能直接結算了?這在長三角地區將成現實。據報道,近日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啟動。
當前,全國范圍內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已經初具規模,然而只有住院患者方能獲得,門診患者在異地通常只能掏現金看病。這樣,很多患者雖然醫保個人賬戶上有錢,但人在外地,不能便捷地使用這些錢。
比起住院患者,門診患者的病情雖然較輕,但數量更為龐大。將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惠及面,從住院患者擴大到門診患者,是一項民生福利。長三角地區四省份在這方面先行試點,可謂開了一次先河。
2018第九屆中國(蘭州)重陽敬老百叟宴暨第三屆中國西部養老服務發展峰會媒體見面會在蘭州召開。此次峰會將緊緊圍繞養老地產、機構、醫療、智能、培訓等老齡事業和產業,展示行業創新發展技能和成果,共謀、共建、共享養老服務,助推經濟發展。
安徽省出臺《安徽省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2018—2020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出,從2018年起,對照顧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員提供每年不少于1次的養老護理技能培訓,列入當地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清單。鼓勵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站為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暫托服務,為經濟困難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列入當地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清單。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養老服務行業搭上互聯網這輛“快車”,我國部分城市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細致周到的養老服務。虛擬養老院從今年4月開始于部分城市推行,人臉識別技術,人臉數據庫容納了服務對象人臉數據、個人情況、GPS位置信息、開始服務時間、結束服務時間等,數據比對出問題時平臺自動預警,避免錯單、空單等現象發生。
北京朝陽區建設首個養老服務業信用管理平臺投入運行,朝陽區61家養老機構約3000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信息均已錄入該平臺,通過大數據應用,可以形成相應誠信評價報告,對養老機構及從業人員實施信用管理,發揮正向激勵作用,讓守信者獲益。
根據德國老年人問題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德國老年人生存狀態實錄》,隨著德國人均壽命繼續增長、出生率持續走低,老齡化情況在未來將持續加劇。2015年,德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全國人口的21.1%,預計到2019年,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將超過30歲以下年輕人。《實錄》顯示,大部分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只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才選擇住養老院。以65歲以上老年人為例,96.8%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只有3.2%的老年人選擇養老院等機構養老。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中,只有8%選擇與子女同住,33.6%為獨居。盡管獨居比例相對較高,但絕大部分的受訪老年人表示并不感到孤獨。這主要與德國老年人多樣的養老生活方式相關,互助養老成為德國老年人的養老潮流。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工作做出部署。面對人們關心的食品、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規劃提出了諸多政策設計,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