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張女士入職某公司,2014年11月離開該公司。2014年9月起該公司停止為其繳納住房公積金。她在2014年12月與某房地產公司簽訂《商品房預售合同》,申請公積金貸款時,由于公司停繳住房公積金,導致其公積金賬戶凍結,無法申請公積金貸款,只能使用配偶的賬戶申請公積金貸款,致使已發生8個月的貸款利息差額損失11411.36元,故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公司進行賠償。
在審理過程中,被告公司未進行答辯,亦未提交任何證據。
法院審理發現,公司在2014年9月雙方未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停止為張女士繳納住房公積金,但張女士主張的購房貸款利息損失與公司的侵權行為之間并不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張女士的財產損失應為公司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未進行
單位繳存部分的住房公積金。
我國國務院《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職工個人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和職工所在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屬于職工個人所有;第五條規定,住房公積金應當用于職工購買、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五條規定,單位與職工終止勞動關系的,單位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30日內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辦理變更登記,并持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審核文件,到受委托銀行辦理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轉移或者封存手續;第十七條規定,單位新調入的職工從調入單位發放工資之日起繳存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當月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第十九條規定,職工個人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由所在單位每月從其工資中代扣代繳。單位應于每月發放職工工資之日起5日內將單位繳存的和為職工代繳的住房公積金匯繳到住房公積金專戶內,由受委托銀行計入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第二十條規定,單位應當按時、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不得逾期繳存或者少繳。
公司未舉證證明勞動關系解除的情況存在,在2014年9月雙方勞動關系存續期間,違反上述法律法規規定,無理由停止履行為張女士繳存、代扣代繳住房公積金的義務,侵害了張女士對其住房公積金所享有的財產權,造成其財產損失,應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法院認為,公司停止為張女士繳納住房公積金的行為,構成侵權,但張女士在其住房公積金2014年9月停繳、2014年11月更換工作后才決定買房,而是否購房、購多大面積的房、首付比例、商貸多少、還款年限等問題都是自己決定的,在最終商業貸款的利息是否發生及數額上具有最終的決定權,故不能認為其所主張的購房商貸損失完全是由公司造成的,公司的行為與購房商貸損失之間不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張女士的住房公積金個人繳存數額為600元,單位繳存數額為600元,單位停繳造成的損失是2014年9月之后至雙方勞動關系事實上解除期間的單位繳存部分的住房公積金。

庭審中,張女士認可2014年11月即到其他單位工作,故法院認為其所受損失為2014年9月至11月單位應繳存的住房公積金部分,共計1200元,公司應補足上述差額損失。對張女士超出以上數額的損失要求,法院不再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