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桐
摘要:《史記》全書洋溢著悲劇氣氛,《史記》的悲劇人物體系也潛藏著作者的觀念體系和價值規范。現代學者韓兆琦首先提出了“《史記》,一道悲劇英雄人物的畫廊”的看法。他指出“司馬遷筆下的人物與他同時代以及后代其他人筆下的人物不同,他們絕大多數都具有一種英雄色彩,而尤其突出的是他們還絕大多數都具有一種悲劇色彩,因此我們可以說《史記》是一個悲劇英雄人物的畫廊。”下面列舉了《史記》中幾位有代表性的悲劇人物來分析。
關鍵詞:《史記》;悲劇人物
一、項羽
面對項羽的一生,司馬遷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項羽的性格既成就了他也毀滅了他。司馬遷用一個字來形容了項羽的性格:“暴”,當然,這里的暴有暴躁的意思,另一種含義是說項羽有一種爆發力、威猛、頑強,項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格呢?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說: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苗人傳說是蚩尤的一支,蚩尤雖然在逐鹿中原之戰中敗給黃帝,但是在作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戰斗精神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盡管項羽有理想抱負,威猛無比,最終卻落得個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悲慘結局,成了司馬遷筆下最為典型的悲劇英雄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項羽的悲劇形象呢?與《史記》中其他悲劇人物相比,項羽的悲劇命運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筆者認為,相對于外界因素來講,項羽的悲劇命運主要在于內在因素,也就是項羽自身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項羽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項羽的幾個重要的人生階段,我們會發現他有一些明顯的性格特點,他既有遠大的立志圖秦的抱負,但又有“不肯竟學”的浮躁與自負;既有巨鹿之戰的果斷堅毅,驍勇無比,又有鴻門宴的優柔寡斷,幼稚輕率;既有霸王別姬的兒女情長,又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英雄主義意識。項羽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他是殘暴不仁的,項羽入關后,將以投降的秦王殺掉,同時殘忍地坑殺降兵二十萬,火燒阿房宮。他又是仁慈軟弱的,他對泄露軍情機密的項佰采取聽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寬容態度。項羽生性多疑,他輕易中了劉邦的離間計,致使他失去了身邊最后的有力支持者范增。由此可見,項羽的悲劇是性格悲劇,最后落得個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結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他身上的驍勇善戰的氣魄,不肯過江東的傲骨影響著一代代的人們,這也就是作者司馬遷為何如此推崇項羽的原因吧。
二、屈原
屈原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正是為紀念他而由來的節日。他是一位為楚國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希望將楚國帶上康莊大道的忠臣。他雖然在后世備受推崇,但有生之年卻是命運多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仕途上的不順利,然而即使是這樣,他卻以高昂的精神藐視一切困難,他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以深沉的愛國情懷,不屈不撓的求索精神,把中國的文化,中華民族的精神都提升到了一個令后人仰視的高度。
屈原的性格有兩大特點:“忠”和“直”,他是一位忠直之臣。屈原一生經歷了兩個國君,一個是楚懷王,一個是楚頃襄王,他的政治生涯的巔峰期是在楚懷王時期,他是楚懷王時期的忠直之臣,懷王時期屈原擔任過三閭大夫、左徒,這個時期的楚懷王,是一個非常想有作為的國君,屈原過人的才華使他得到了重用。關于屈原在懷王時期的地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這非常清楚地表明,屈原這個時期掌握的權利很大。屈原的政治思想是通過改革楚國的內政來提高楚國的綜合實力,讓楚國不被秦國所兼并,但是屈原的改革在當時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然而盡管遇到的阻力很多,屈原仍然不遺余力的為楚懷王獻計獻策,對這個國家忠心耿耿,足以表現他的“忠”。另外,屈原不善于掩飾自己的感情,他固守住自己的理想不會虛與委蛇,這又表現出他的“直”。如此忠直之臣,卻因小人的讒言被楚懷王逐漸疏遠,屈原的悲劇命運在楚懷王時期已初露端倪。
我們可以在屈原《離騷》、《九章》等作品中稍稍了解到屈原被貶謫的經歷。屈原一生兩次遭貶,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流放漢中,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江南。楚懷王時期被流放的時間并不長,真正慘痛的流放是頃襄王時期的第二次流放,他也在此期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汨羅江最終接受了一個游蕩無依的痛苦的靈魂,屈原的悲劇人生也在此達到了巔峰。
三、李廣
《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無功緣數奇”,在無奈的命運喟嘆中隱含了多少悲憤。通過作者介紹我們了解到,李廣出身于一個習武世家,家里世代傳習射箭之術。其中,文帝口中的一句“惜乎!子不遇時!”實則已經奠定了李廣這位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這一句感嘆包含了司馬遷對人主愚昧昏庸的痛斥也包含了對英雄生不逢時的悲劇命運的憐憫,同時又影射了司馬遷自身的悲劇身世,可謂是感慨頗多,李廣的悲劇也正是圍繞“不遇時”展開的。
孝景帝繼位后,李廣隨從太尉反擊吳楚叛軍,立功揚名。典屬國的孫昆邪對皇上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仗恃自己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作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不難看出,司馬遷十分敬佩李廣的驍勇善戰,濃墨重彩地刻畫其英雄形象,可以說李廣大將軍是集才氣與勇氣于一身的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以至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廣,號曰‘漢之飛將軍”。在個人生活作風上,李廣為官清正廉潔,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李廣一生到死,做官一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余的財務。“廣訥口少言”,但深得士兵的愛戴。就是這樣一位將軍,卻始終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他曾說;“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得不到重用的李廣甚至認為他的骨相或是命運才導致他始終不得封侯,然而原因并非如此。李廣一生經歷三朝,參加了大小百余場戰役,最后卻被逼自殺。文帝、景帝、武帝,無論哪一個都稱得上明君,昏庸愚昧無法和他們聯系在一起。然而,李廣就這樣在三個“明君”手下,在轟轟烈烈的對抗匈奴中,悄然逝去,空留遺恨。更何況昏庸愚昧的人主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明君盛世”尚有士不遇,“昏君末世”更不需提。《史記》中司馬遷是這樣評價李廣的一生的:“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作者司馬遷給予李廣的評價極高,他將李廣的生前寫得如此轟轟烈烈,但如此優秀的人才在當時卻得不到重用,愈加反襯出李廣生不逢時的命運悲劇。
參考文獻:
[1]韓兆琦.司馬遷的審美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02:9-16.
[2]張大可.論項羽[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1-7.
[3]楊燕起.項羽功績的歷史價值[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02:77-83.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