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昱豪
摘要:《呼嘯山莊》寫自英國作家,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震撼我們的心靈。在追求自由的愛情與世俗之愛相互沖突中,該如何抉擇?
關鍵詞:愛情;社會背景;渴望自由
一、作者簡介以及故事簡介
艾米莉·勃朗特將自己的的思想以及情感投注在西斯克里夫的人物性格當中。小說中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追求自由,渴望自由,向往自由,正是艾米莉的個人愿望的寫照。艾米莉生活在位于英國北部的約克郡哈喔斯教區,在那里有一片荒原。父親是在哈沃斯擔任長期的副牧師,是一個激進的保守黨人,為人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艾米莉表面看似沉默寡言,內心卻是熱情奔放。而艾米莉最愛的就是荒原。由于對黃元的熱愛與眷戀,她放棄了城市生活。荒原、風暴、山巒、黑夜。這些荒涼的景色在艾米莉筆下都別有一番風味。
艾米莉生性獨立,豁達,純真,剛毅,熱情卻又內向,而小說中女主人公凱瑟琳的人物性格剛好符合艾米莉這些特征,頗有男兒氣概,酷愛自己生長其間的荒原,平素在離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誼,最愛與大自然為友,艾米莉的寫作是由詩開始的,從她的詩和一生的行為,都是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人生觀的表現,而《呼嘯山莊》則是她寫詩的繼續,詩中真摯,雄勁,深沉,高朗,這同時也是《呼嘯山莊》的格調。
《呼嘯山莊》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的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的社會扭曲了的人性。整個故事通過四個階段逐步開展:第一階段敘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的童年生活,從而他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感情。第二階段著重寫凱瑟琳因為虛榮、無知而背棄兒時玩伴,嫁給了貴族子弟埃德加·林頓。第三階段則是以濃厚的筆墨描寫希斯克利夫的回歸及復仇的計謀和行動。最后階段簡單寫希斯克利夫的死亡以及哈利敦和小凱瑟琳相愛并且迎接嶄新的變化——人性的復蘇。
二、凱瑟琳的愛情觀
整篇小說發生的場景均在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之間。呼嘯山莊是坐落在一片狂風呼嘯的荒原,一年四季雜草叢生,破敗調零,代表著未受城市文明侵染和熏陶的英國鄉村景象,生長在這里的人狂傲不羈,粗陋野蠻,辛德利,約瑟夫以及辛德利的兒子哈利敦說話時可以感受到,但是同時也代表著女主人公凱瑟琳時而友愛,時而狂暴,時而激動,時而深情款款,時而任性率真的人物性格。呼嘯山莊的環境僅僅反應出凱瑟琳狂野的本性和對自由的向往。另一邊則是截然不同的風景,畫眉田莊環境優美,綠蔭成行,代表著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呼嘯山莊與畫眉田莊如同風暴和寧靜的對比,前者追求安靜和舒適,后者追逐閃耀和充滿情趣的浪漫。
在凱瑟琳的愛情觀中,它是矛盾的。在童年時期,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共同反抗壓制,同為盟友抵抗壓迫,維持精神上的契合,在一片狂風呼嘯的荒原中享受真實的自由與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就如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性格相近,志趣相投,凱瑟琳能在希斯克利夫身上看到自己的本性,如同小說中凱瑟琳說過,“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遠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為一種樂趣,卻是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感情基礎相當濃厚,他們的愛屬于自然之愛,原始之愛,精神之愛與靈魂之愛。
另一方面,凱瑟琳與埃德加·林頓之間的愛情則是為了迎合世俗,包含著許多冷靜與思考,無疑是社會世俗的產物。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構成了一個層次體系,即任何一種需求的出現都是比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為前提,人是不斷需求的動物。”凱瑟琳滿足了安全等需要,向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邁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尊重就意味著有錢,有地位,而埃德加·林頓滿足了她想得到尊重的要求。
三、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的愛情悲劇
艾米莉的荒原情懷完完整整地體現在了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的身上。呼嘯山莊外的一片荒原是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相識相知相愛的地方。荒原代表著自由,無拘無束,是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愛情和歡樂的源泉。幼時,在凱瑟琳的眼中,呼嘯山莊是她的天堂,風景如畫的畫眉山莊是她內心中的烏托邦。而成年后,與富二代林頓結為夫妻,當上畫眉山莊的女主人后,畫眉山莊則變成了一個無法掙脫的牢籠。以至于在她死前的遺言都是想要回到呼嘯山莊的荒原之上,回歸到自己原來無拘無束的樣子。
凱瑟琳對西斯克里夫的愛深入骨髓,雖然從未相互表達愛意,但哈利波特的種子卻扎根在心間。凱瑟琳在小說中說過,即使世界毀滅,只要西斯克里夫還在,他就能活下去。她愛他,不是因為他的面貌、才華、名利地位(事實上,西斯克里夫也沒有這些特征),僅僅因為他就是她,他們有著一模一樣最求自由渴望荒原的靈魂,甚至于西斯克里夫比凱瑟琳更像她自己。凱瑟琳在書中說過,即使世界毀滅了,西斯克里夫在,她就能活,世界在,西斯克里夫不在,那么這個世界將不在屬于她。因為她自己就是就是西斯克里夫。他們共同擁有的反抗精神和某些原始的特質,使他們緊緊地糾纏在一起,就這樣,愛情的情愫在他們的內心生根發芽。他們的愛情來自于靈魂深處,超越世俗,道德和宗教的束縛。這樣的愛充滿著野性與狂熱。他們的愛情也證實著黑格爾說的,愛者從被愛者身上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整個世界。
四、惺惺相惜的虐戀
凱瑟琳和西斯克里夫相遇在呼嘯山莊,相知在呼嘯山莊的大荒原上。初到時,只有凱瑟琳愿意親近他、接受他。他們一起反抗約瑟夫對他們的訓導,一起赤著雙腳在荒原上奔跑。荒原上的狂風吹亂了凱瑟琳的秀發,也撥動著她對西斯克里夫的愛意。狂風是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對無拘無束的生活的向往,想要跳出社會的枷鎖。在荒原追逐打鬧,愛意在少男少女的心中日益蔓延。這樣的兩小無猜隨著林頓的出現變得微乎其微了。林頓的出現讓凱瑟琳的世俗觀念、門第思想隨之浮現。林頓一家對西斯克里夫的態度也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認為西斯克里夫就是個野蠻人,沒錢沒文化沒地位,什么都沒有。在一個沒錢無權的社會下,這樣的人幾乎無法生存。這是凱瑟林的天平線無疑偏向了林頓那一方。老肖恩在的時候,西斯克里夫的生活還沒有那么艱難,去世后,辛德利剝脫了西斯克里夫的受教育權,使之完完全全淪為一個野蠻人。辛德利暴躁粗魯的性格造成了西斯克里夫人性缺失的一個導火索。在凱瑟琳嫁給林頓之后,西斯克里夫選擇離開呼嘯山莊。而西斯克里夫對凱瑟琳的愛也是深入骨髓,凱瑟琳如同他的靈魂與生命,在收到凱瑟琳去世的消息時,他吼叫說:“沒有我的生命,我不能活下去,沒有我的靈魂,我也不能活下去”,甚至于他一直覺得凱瑟琳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魂魄也一直纏繞著他。多么深刻的愛戀啊!
在幼時,西斯克里夫收到的虐待,因為老肖恩的善良讓他對世界感受到了一絲溫暖,到呼嘯山莊之后,凱瑟琳的親近讓他覺得世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可是在凱瑟琳嫁給林頓之后,西斯克里夫的世界崩塌。他變得殘忍,人性泯滅。以一種變態的復仇方式去追求他的愛情。最后在臨死前,意識到即使自己報復了整個世界,凱瑟琳也無法再回來。凱瑟琳就是西斯克里夫的天堂,他思念,瘋狂的思念著凱瑟琳,最后在思念中死去。只有死去他才能與他的靈魂,他的凱瑟琳真真正正地融為一體,一起相約去荒原上追逐自由,一起奔跑。
五、結論
造成這場愛情悲劇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其一,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父權制主導著英國家庭生活和子女的婚姻與命運。其二則是人性的缺陷,凱瑟琳過于在乎社會以及別人的看法與評價。這是多數人無法避免的一種人性缺陷。在《呼嘯山莊》中,凱瑟琳就如同現實中艾米莉的一種人物性格,追求自由,渴望自由。艾米莉憤世嫉俗,熱愛自由,熱愛自然,為了擺脫困境,保持尊嚴得到自由,人必須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經受嚴酷的考驗。在艾米莉的意識里,或許只有死亡才能擺脫這種生存的困境,心靈才會得到自由,才能解脫罪惡,重回大自然的懷抱,從而得到凈化,得到永恒。
雖然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最終的靈魂因為死亡融合在了一起,但是卡瑟琳仍然在追求自我的愛情和世俗的愛情之間無法抉擇。而他的女兒小凱西完成了凱瑟琳一生追而不求的夢想,小凱西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改變了哈立頓,讓哈立頓變得聰慧文明。這或許也是艾米莉精神上的一個寄托。野蠻威脅文明,文明卻改變了野蠻。
參考文獻:
[1]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M].楊苡譯.江蘇;澤林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四川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