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健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運用一體機時需要掌握其中的四個原則,如微課自學和任務導學相結合、情境創設和目標驅動相結合、人機互動與發展能力相統一、互評互改與點撥提升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發揮一體機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一體機 思維 微課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039-03
建構主義主張:教師要成為探究與協作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提供者,學生深化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鑒于此,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觸摸一體機(一下簡稱“一體機”)的可操作性和生成性,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信息平臺,努力使學生自己探索、嘗試、發現,并通過思考、討論,在實際運用中發展思維,促進智慧生成。在摸索中,我們總結了一體機在學科教學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則。
一、微課自學和任務導學相結合
在新型的課堂中,我們倡導教師進行課堂前移,即先讓學生通過云端自學基礎知識。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跟以往的預習一樣,學生僅限于看一遍教師制作的視頻,就認為自己已經預習過了,實際上很多學生并沒有掌握基本知識。這樣的課前自學成為了擺設,課堂上教師不得不重新講解一遍。“穿新鞋走老路”,微課的錄制變成了教師的負擔,對課堂教學的幫助不大。
我們認為,微課自學要達到有效甚至高效,關鍵點在于任務導學。任務導學是指教師對預習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帶著任務(或者問題)去看教師的微課,通過反復觀看、自學課文和完成作業等步驟,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厘清教學的基本目標、深化目標和提升目標;根據基本目標,設計課前導學案,引導學生按照目標自學,并設計需要考查的作業;在微課的錄制中,力求講清楚基本內容,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完成作業,達到基本目標。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不是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而是根據導學案一步步地指引,認真完成課前自學任務。不同的學生能根據導學案,獲得不同層次的提高,如優等生看完教師微課,就能順利完成測試題;中等生看完微課,再結合教材,也基本上能完成任務;潛力生則可能需要反復觀看微課、讀課本,還要與同學或家長討論才能完成任務。
這樣,所有的學生基本能達成目標,但仍然會有少部分學生不能達成基本目標。通過學生上傳至云端的測試練習,教師對學生的所有學習情況都了然于胸,在上課的時候就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二、情境創設和目標驅動相結合
在諸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中,我們看到許多技術的因素,比如,教師運用了大量的素材進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了豐富的、美輪美奐的視覺環境。但是,大家仔細觀察可能就會發現,有的教師創設的很多情境與教學目標之間聯系不大,如有些語文教師為了吸引學生學習生字,設置了“識字大闖關”活動,花了大量的精力和素材創設情境,繞了很多的彎,卻沒有把握住生字教學的目標:根據生字的特點和難點進行教學,著重讓學生掌握音形義及其運用規律,最終導致花哨的情境創設掩蓋了教學的本質目標。
筆者認為,在創設情境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進行,并通過一體機的運用將情境創設效果最大化。例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緊扣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抗日戰爭對于現在的學生而言相去甚遠,要想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比較感性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一體機播放抗日戰爭視頻,以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為理解課文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教師如果能深入把握教育的本質,把握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就能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而且能讓學生在清晰的教學目標下開展探究性學習。因此,教師要明白情境創設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為目標服務,而實現目標則不一定需要創設情境。一體機資源庫里面的素材有很多,教師要學會選擇合適的、能直接促進教學目標達成的素材。
三、人機互動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一體機的交互性決定了學生將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操作,因此,我們要將操作與發展學生思維及能力結合起來。如語文課上讓學生利用批注、放大鏡等功能進行講述,使學生有展示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同時鍛煉創造性表達的能力;數學課上讓學生運用平移、翻轉等功能進行實踐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并適時培養創造性思維;信息技術課上直接進行人機互動,讓學生學會記錄自己的行動軌跡,鍛煉思維的專注性。
以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一課的教學為例,低年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并運用識字方法。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首先以形近字“渴”和“喝”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比較識字法。然后,出示本課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生字中長得很像的“小兄弟”。同時,運用聚光燈重點突出“渴”和“喝”,引導學生重點觀察、比較這一對形近字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接著,結合學生的學習反饋,通過文字拆分、拖拉、組合等白板手段,讓學生形象感知“渴”“喝”偏旁部首和字義上的聯系,從而強化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和記憶。最后,小結提升:通過比較兩個字的異同學習生字的方法叫比較識字法,并通過問題“其他生字和我們曾經學過的哪些字也長得很像呢”,鼓勵學生運用比較識字法學習“烏、鴉、石、辦、法”等字,使學生學會運用比較識字法思考、交流,通過提取已學的字、比較形近字的異同等方法學習生字。比如,“烏和鳥”“石和右”等,通過運用一體機可以充分展現學生的思考過程。
課堂學習僅僅是個例子,學生需要通過課堂學習學會正確有序的思維方式,鍛煉動手動腦及創造性表達的能力。一體機的人機互動應該不僅僅著眼于操作,而應該著眼于通過互動操作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以達成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能力目標”。再者,在數字化學習時代,人機互動還應該引導學生善于從海量信息中甄別和篩選出自己所需的內容,通過比較分析,形成自己的初步見解。這是目前自主學習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學會不同方式的搜索、瀏覽、提取信息的能力都應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這需要教師做出示范和指導。例如,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橋》的信息分析指導課活動中,學生將分層劃分好的資料進行統籌分析,從信息中找發現:信息分析的成果——“跨江橋”子課題思維樹。學生通過資料反映出來的“橋越來越多”這一信息,想到“人越來越多”“車越來越多”,由此又想到了“移居的人越來越多”(需要建“立交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審美水平越來越高”(“景觀橋”應運而生),最終推斷出隨著城市經濟不斷增長,城市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發現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指導課上,教師通過一體機展現學生的信息分析成果:
信息分析的成果——“跨江橋”子課題思維樹
信息分析的成果——“立交橋”子課題思維樹
信息分析的成果——“景觀橋”子課題思維樹
學生通過分析思維樹,從風雨橋看到了民族團結的家鄉風情,從辛辛那提景觀橋看到了跨國的友誼,從獨木橋、石橋想到了自然風景的美好無限,由此,進一步了解“風情廣西”的內涵。
微課的錄制不一定每一課都需要教師自己做,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推薦一兩個網上資源,讓學生觀看、比較,得出自己的理解。這也是很好的手段。如教完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小艇》一課,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關于威尼斯地理、民俗民風的網站,也可以在愛奇藝播放器中收集整理有關介紹威尼斯的風土人情的相關視頻,利用一體機中的配套軟件“剪輯師”編輯制作視頻,做成微課發送到班級共享平臺,讓學生瀏覽,拓寬學生的視野。
又如,學習了馬克·吐溫的課文后,教師還可以由點帶面引導學生閱讀,向學生頭推薦共享資源包馬克·吐溫作品的閱讀網站,下載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湯姆索亞歷險記》《百萬英鎊》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閱讀。這樣既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的學習個性化。
四、互評互改與點撥提升相結合
一體機的分享展示功能能夠讓更多學生看到同伴的學習情況,因此,利用其開展互評互改活動,能讓學生更加專注于自身的學習。在互評互改活動中,學生更愿意將自己的作業展示給別人,并嘗試著組織更好的語言進行表達,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可視化;更愿意看別人的作業,學會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學生提升能力的較好方式。
當然,要想讓評價更有效,還需要教師做好示范和評價工作。如在組織學生互評之前,應該指導學生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主要評價指標是什么;在學生評價過后,要對學生的評價本身進行評價,對照事先的評價標準進行正確引導;對學生作業背后反映出來的普遍問題進行點撥,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再思考、提升。
仍以《威尼斯小艇》一課為例,在該課的拓展訓練中,教師可以先通過一體機的漫游技術重新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漫游板書讓學生再次交流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寫手法描寫小艇,再運用分享展示功能出示一些有意思的物品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寫一種感興趣的物品。寫之前,教師運用一體機的樹狀圖功能出示評價標準,逐級加星。在學生完成作品后,再利用云端實時展示平臺,讓學生實時上傳自己的作品,并能夠查看同伴的作品,且可以用記號筆標注同伴的修改意見,以及對照評分標準給同伴的星級加分。而這一過程也不再局限于課堂上,學生回家后在云端也可以對照標準進行互評。教師也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云端共享看到學生的互評情況,給予學生實時評價反饋。云端平臺的語音功能也能讓教師更及時更高效地把批改意見傳達給學生,直接給予學生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再修改。一體機的云端分享技術能夠打破空間、時間限制,學生隨時可以參與到互評互改活動中,教師也能隨時給予學生反饋,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運用一體機時掌握如上原則,就能更好地發揮一體機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