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芳

○李敬善老人撫摸著墻上的彈孔,講述起當年的巷戰。The old man, Li Jingshan, talked about the street battle of that year while touching the bullet hole in the wall.
說起臺兒莊,聽到最多的莫過于“臺兒莊大捷”,這場發生在1938年春天的戰役聞名中外,成為中國抗戰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也正是這場大戰,改變了400年繁華運河古城臺兒莊的命運,讓世人記住了這個地方。
偶然的機會,筆者采訪到了一位親歷臺兒莊大戰的老人。他的名字是李敬善,出生于1934年。“戰爭爆發的時候,我才五歲。”如今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回憶道,“那時候,打仗的消息傳到了臺兒莊,但是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戰爭。”
至今,李敬善老人依然記得當年池峰城率領部隊進駐臺兒莊時的場景,“他們一來莊里就向老百姓動員,利用民房家具板、棒和門搭掩體,在街道構筑防御工事。老百姓也齊上陣,幫助中國軍隊挖掘戰壕。”
1937年12月,日軍在相繼占領南京、濟南后,將下一個目標指向徐州。臺兒莊因公路、鐵路、水路的便利成為進軍徐州的戰略要地。
1938年3月20日,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加上坦克和大炮,向臺兒莊大舉進攻,企圖一舉攻占徐州。為此,日軍投入兩個精銳師團的大部分兵力。為了殲滅敵軍,“池峰城第31師8000余人奉命固守臺兒莊。”李敬善說,湯恩伯第20軍團則展開外圍戰斗,里應外合圍殲日軍。
1938年3月23日,臺兒莊地區戰斗正式打響。“直到外圍戰打響、警報拉響之后,老百姓才知道打仗是什么,這才知道要趕緊撤退。”
老人說,大戰結束后,自己的祖父、父親和叔叔是第一批回到家鄉的,回來后清掃了當時的戰場,等到情況穩定了,他們一家老小才都回來,“房子的墻上滿是彈孔,大小不一。”
說到這里,老人從包里的文件夾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張照片。照片攝于2007年,是李敬善老人和一面布滿彈孔的磚墻合影。李敬善告訴我們,這是他家的老宅子,在臺兒莊大戰時是巷戰的主要發生地,“墻上的這些洞,小的是輕機槍打的,大的都是手榴彈炸的,有些是迫擊炮打的,發白的地方是因為當時子彈都打透了,我用泥土給堵住了。”
走在重建后的臺兒莊古城中,當年激戰的痕跡依舊可見。
曾作為指揮所的清真寺,盡管戰后進行了修繕,但依然保留了當年戰爭的痕跡。外墻面上的彈孔密密麻麻,其中有一處卻完好無損。據臺兒莊清真寺管委會主任沙祥友介紹,原來的那部分墻面因彈孔密集已于1988年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移走,陳列在博物館內。
“臺兒莊大戰時,這里是戰斗最慘烈的地方之一。中國守軍就是在這里與日軍展開七天七夜的拉鋸戰。”沙祥友說,現在的清真寺既是大戰遺址的一處景點,也是穆斯林宗教活動的場所。
在古城中,我們看到了李敬善老人的故居,外面寫著“臺兒莊大戰故事館”。修繕后,這里現已成為臺兒莊古城大戰遺址紀念園的一處景觀。
“這里曾經是巷戰最為激烈的地方。”說到巷戰,李敬善老人情緒有點激動,“中國軍隊最后打贏了,一是地利,二是人和。”
據老人講述,當年的臺兒莊圍墻有六個門。大北門和小北門打得最為激烈,外圍戰時,日本人用迫擊炮轟擊臺兒莊圍墻,北城墻被炸塌,小北門也被毀。“在攻入大北門后,日軍兵分兩路,想夾擊我軍,然后再會合。但是由于對地形不了解,分不清東南西北。再加上巷子狹窄,人與人都擁擠在一起,日軍的大武器根本派不上用場。”李敬善說。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守軍利用手榴彈、機槍和大片刀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依然可以看到當年中國守軍使用的這些武器。
1938年4月3日,臺兒莊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日本《朝日新聞》當日刊發報道稱,“日軍已占領臺兒莊的四分之三。”4月4日,日本電臺宣布占領臺兒莊的這天,池峰城下令炸毀了運河上的浮橋,這是撤退的唯一后路,他說:“臺兒莊就是31師的墳墓。”
4月7日,中國軍隊開始全線反擊,終于贏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上第一次重大勝利。
80年過去了,如今的臺兒莊早已恢復了昔日的繁華,隨處可見的商店、酒吧、游船讓這里變得熱鬧非凡。不過,今天的人們并沒有忘記這段歷史。
今年已經80多歲的老人任世淦,自1997年退休后,就開始搜集當年抗戰的資料。19年來,他騎著自行車,帶著一部相機、一個筆記本、一張地圖,走遍1500多個村莊,走訪了幾千位老人,用20多個本子記錄了發生在魯南蘇北地區的戰爭。他說:“我只想把日軍侵華戰爭見證者的記憶留下來。”
此外,他還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將中國軍方資料、日軍未公開的軍方資料和戰爭見證者三方資料匯集,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真相。
“比如,有的老人向我描述了日軍的屠殺場景,他是如何幸存下來,他身邊的親人是怎樣遭受日軍殺害的;對于中國將士的遺體,村里的人是怎樣掩埋的,我們的傷員又得到怎樣的救護……”任老滔滔不絕地講述他所了解的部分戰爭細節。在搜集的過程中,任老最為痛心的是:很多親歷戰爭的老人已經去世,他們的那些記憶也就消失了。“如果早進行一二十年,那些幸存者,那些留下記憶、留下傷疤的老人,會將當時的情景講得更清楚、更刻骨銘心。”說到這里,老人有些哽咽。

○獻上一枝花,寄托一份哀思,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先烈的浴血奮斗。Offer a flower to express grief. Today’s happy life is a result of the martyrs’ dauntless struggle.
緬懷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當年的那場戰役幾乎讓臺兒莊變為廢墟,如今的臺兒莊卻因此而重現繁榮。當地很大一部分居民圍繞著臺兒莊古城旅游來就業,主要從事一些產業服務、出租服務,包括一些地接旅行社等。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大大拉動了臺兒莊區服務業的發展,使得這個曾經飽受戰火的地方重新煥發光彩。
編輯/王天宇
The great victory in the Battle of Taierzhuang changed the destiny of Taierzhuang,an ancient canal city with 400-year history and made peopleremember it. It has been 80 years,and now Taierzhuang has already recovered its prosperity. Stores,bars and sightseeing boat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which make it prosperous. However, people have never forgotten the history.
Cherishing the memory of the past is for a better future. After the battle of that year, Taierzhuang almost fell into ruins, but now it becomes prosperous again. Most of the residents in Taierzhuang get jobs related to Taierzhuang tourism.They mainly engage in some industry services and rental services including travel agencies which provide local guide servic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greatly promoted in Tarierzhuang district, which has rejuvenated the war-ravaged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