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律師行業發展迅速,律師規模和業務創收連年攀升。據統計,截至2017年3月,我國律師數量已達34萬人。近年來,極個別律師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律師協會自律職能面臨新的挑戰。本文以律師協會的懲戒權為研究對象,結合我國律師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完善我國律師協會懲戒權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律師協會;懲戒權;行業自律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049-02
作者簡介:李潤(1986-),男,貴州畢節人,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曾在公安系統和檢察系統工作,現為貴州草海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與民商法領域的訴訟和非訴訟法律事務。
我國律師制度恢復以來,律師行業經歷了從早期的“國家法律工作者”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的轉變。律師行業管理模式從早期也從早期“官辦官管”模式轉變為司法機關監督指導與律師協會行業管理相結合的“官民結合”的混合模式(以下稱“兩結合”模式)。現階段,司法行政管理和律師協會的行業自律存在重疊和沖突,特別是律師協會懲戒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律師協會懲戒權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多數學者從性質上進行界定。張善燚指出:“律師協會懲戒權是基于律師身份和職務不當行為進行的制裁與矯正,律師職業中涉及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責任的行為均應排除在懲戒范圍之外,因而,律師協會懲戒權排除公權力介入,僅由律師協會進行。”①作為律師自律管理組織,我國律師協會作出的行業處分的性質需要科學地界定,律師協會懲戒權和行業處分救濟制度亟待完善。
從我國最早存在律師行業組織開始,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1912年初,中華民國律師總工會在上海成立。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孫中山先生對《律師法草案》作出批示:“律師制度與司法獨立相輔為用,夙為文明各國所通用,現各處既紛紛成立律師公會,尤應巫定法律,稗資依據。”②
1912年9月,北洋政府起草的《律師暫行章程》中規定“律師非加入律師公會不得執行職務”。律師公會還被授權監督律師的執業活動,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監督律師執業品行;監督律師收費情況;提請地方檢察長懲戒違法違規的律師。1927年,北洋政府在《律師章程》中規定,高等法院設置專門的律師懲戒委員會,作為受理懲戒違法違規律師的專門機構。1941年中華國民政府頒行《律師法》,該法進一步發展了懲戒委員會制度。目前我國臺灣地區仍在沿用該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1982年《律師暫行條例》,我國在各地設立法律顧問處,由司法行政機關管理,并配以事業單位編制。這一時期,律師協會的職責和定位是“做好司法行政機關的助手”,同時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律師管理機關與律師協會是“兩塊牌子、一班人馬”,且一般由司法行政機關領導兼任律師協會負責人。③1995年,《律師協會章程》規定律師協會有權制定行業規范,有權獎懲會員。1996年《律師法》規定律師協會具有相應的行業管理權,可以制訂協會章程和實施行業處分。2007年《律師法》第46條規定,“律師協會有權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實施獎勵和懲戒”。
對任何行業組織而言,監督和獎懲制度都是實現行業管理的主要措施。科爾曼指出:“如果任何從業者不服從規范,必須對其施行懲罰,只有這樣,行業規范方能行之有效”。④律師協會也不例外,但問題是我國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均有律師行業的獎懲權,形成了“雙重賦權”的管理模式。司法行政機關在律師管理中處于優勢地位,律師協會只能起輔助的作用。但總的來說,律師協會的懲戒權是一項重要的權力。
律師協會自律的本質上是行業自治,強調自治性。“自治”比“自律”有更加豐富的意義,自律是一種消極的自由,自治不僅要求行業自律,還要求行業管理的自主性,進行全面的自我管理。律師協會自律管理,是律師協會依照法律法規的授權和章程,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實施管理,以維護行業利益,促進行業發展。自治性即根據法律法規授權,律師協會自行管理協會事務,在職權范圍內進行自主決策,不受行政機關、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律師協會人事任免不獨立。當前一些地方律師協會,仍然存在較為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服務意識欠缺,一些地方律師協會的執行人員(如秘書長)仍由司法行政機關律管處的負責人兼任。這容易導致律師管理仍依賴司法行政部門,行業自律流于形式,律師協會不能發揮實質性作用。同時,權力制約與平衡很容易被協會成員和行政領導的雙重身份打破,這對律師協會自身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有的甚至會造成權力濫用。因此,必須糾正律師協會人事任免導致管理混同的現狀,進一步減少司法行政機關管理官員在律師協會管理人員中的比重,真正實現行業自律。
律師協會行使懲戒權上缺乏權威性。“職業協會懲戒權的法理基礎來源于社會治理的需要,以及國家處罰權與協會懲戒權兩種制度競爭的結果。”⑤目前,司法機關行政處罰與律師協會行業處分針對的違法違規情形存在大量重疊,司法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容易導致行業懲戒基本被架空,不利于樹立律師協會的權威。
律師協會懲戒權缺乏救濟程序。目前,律師協會行使處分權后,沒有相應的司法救濟程序,法院一般也不予立案。雖然省級律協設有異議復查機構,但是由于復查決定是最終決定,導致當事人無法通過司法途徑進行救濟。
這樣的復查程序與司法機關最終審查的制度是相沖突的,不利于切實維護律師正當權益。⑥
律師協會懲戒權缺乏有效監督。律師協會的行業懲戒權,也是一種權力,這種權力的行使也有可能被制約或濫用。因為保障權利正當運行的關鍵不在于它是否為大多數人擁有,而在于其是否受到監督和制約。律師協會在行使懲戒權過程中必須貫徹“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的理念,慎重地行使懲戒權。
在美國,律師協會具有自律管理權,并且其權力行使也受到州法院的制約。美國的州律師協會無權自行懲戒會員,必須提起紀律制裁的訴訟,由州法院通過司法途徑來懲戒律師,這樣的懲戒權運行機制避免了行業懲戒權的濫用。
在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律師協會實行完全的行業自治,既有律師資格授予權,又行使對律師的懲戒權。律師懲戒權由律師協會獨立行使,不受其他機關和個人干涉。在英國,對律師進行懲戒的權力主要集中在律師公會(大律師公會和初級律師公會)。
在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律師協會受司法行政機關監督,性質上屬于“公法人”。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將律師協會定性為社會團體法人有待商榷。⑦社團法人在我國通常被納入“私法人”的范疇,但在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行業組織屬于公法人。“同業公會”⑧的主要活動受公法支配,而它的組織規則受私法支配。目前,德國的州司法行政機關有權決定是否授予律師資格,懲戒法庭(也稱名譽法庭)有權行使懲戒權。
從世界范圍來看,多數國家的律師懲戒權歸律師協會,但為了保證懲戒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司法機關的監督也起著重要作用,這可以防止律師協會過度地追求行業利益而損害其他會員的利益。
四、完善我國律師協會懲戒權的建議
加強懲戒權理論研究。我國律師行業自律管理積累經驗不足,也比較缺乏懲戒權理論研究積淀。迄今為止,理論界尚無專門著作對律師協會懲戒權進行系統性研究。建議各地律師協會結合實踐經驗聯合法學會等學術組織對律師協會懲戒權進行研究。
充分發揚律師協會行業民主。律師是民主法治的代言人,律師協會更應該充分發揮民主,充分發揮律師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改變“參選的都是律師協會原有成員,大部分普通會員并沒有享受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⑨的現狀,樹立會員對律師協會選舉公正性的信心。律師協會應選出擅長各法律實務領域的律師代表,真正實現律師行業自律。
懲戒權由律師協會統一行使。建議將名譽罰(訓誡、通報批評、公開譴責),財產罰(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和資格罰(停止執業、取消會員資格)等權力統一由律師協會行使,并且設立明確懲戒梯度。
建議借鑒域外律師管理模式。目前我國律師協會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建議職業資格授予權仍應歸司法行政機關,但行業懲戒權應歸律師協會,由律師協會統一行使。
建立懲戒委員會多方參與機制。懲戒委員會不僅應有律師協會人員,還應引入第三方參與機制。法官、檢察官、行政官員、法學教授、公民代表都可以參與其中,這樣不僅能使懲戒更公平,也可以增加懲戒透明度。
完善懲戒救濟程序。一般而言,律師協會是一個重要的行業組織,行業自律是節約行政成本,實現律師法治的重要力量。律師協會不僅可以依照章程行使各種公權力,也可以依照法律法規的授權行使懲戒權。根據律師法第46條,律師協會的懲戒權應屬于法律的授權,即律師協會的處分本質上屬于行政處罰。因此,為完善司法救濟程序,律師、律師事務所對律師協會的懲戒不服的,應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①張善燚.中國律師制度專題研究[M].湘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40-343.
②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249.
③張迎濤.律師協會懲戒權比較研究[J].公法研究,2009(10):11.
④[美]詹姆斯·S·科爾曼.社會理論[M].鄧正來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14.
⑤譚九生.職業協會懲戒權邊界之界定[J].法學評論,2011(4).
⑥陳靜.淺析我國律師協會懲戒權及其制度完善[J].公民與法,2012(12):31.
⑦程滔.從自律走向自律——兼談律師法對律師協會職責的修改[J].政法論壇,2010(28):180-184.
⑧同業公會是指從事某一自由職業的人的內部組織,具有強制力量以維護同行業的組織和紀律,是職業公務的管理形式.
⑨齊樹潔.英國司法制度[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