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對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僅能夠幫助農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對農民法律問題展開相關探討。
關鍵詞:中國農民;法律問題;鄉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D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00-02
作者簡介:孔繁晨(1983-),男,漢族,河南焦作人,本科,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三農問題除了要搞好經濟,實現經濟指數突破性增長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善農村法治環境,做好法治文化宣傳,提供更好的法制服務,提升農民的法律意識,推進農村法治進程,不斷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定持續發展。
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建設新農村提供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農民知識水平和社會意識的局限性導致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農民群體內部關系出現了一定不和諧因素。解決農村違法犯罪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加強農民法律意識,使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愿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是有效降低農村違法事件的首要工作,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維護農村穩定和諧的內在要求。
(二)是培養更多現代公民和新型農民的客觀需要
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律意識的提高在我國農村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農村要發展,農民要進步,必須要下大力氣在農村實施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法制宣傳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律專業知識宣傳普及,在全農村實現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良好風氣,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農民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廣泛的參與新農村建設上來;通過法制宣傳使農民充分意識到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更好的行使農村建設管理知情權、管理權、選舉權、監督權等權利。
(三)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重要保障
在新的經濟體制下,新農村必須有新的生產關系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如何在不斷完善的法律框架內保證農民利益最大化,除了市場自身調節外,農民對于市場規則的認知和遵守程度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只有通過各種方式對農民法律意識進行行之有效的培養,才能使農民群體更好的接入市場軌道,在法律體系和市場規則下完成農村經濟活動,這一方面最大程度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能夠推動農村經濟進一步實現大跨度的飛躍。
(一)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意識中根深蒂固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思想造就了農民階層的思想桎梏,大多數農民百姓認為官自然大于民,政府的權威不容挑戰,當政府行為侵犯自身利益時也選擇默認或退讓,忽略了法律對于公民權利的保護功能,更不要說啟動行政訴訟程序來規制政府行為。另外,傳統文化中,民事法律的匱乏導致農民百姓解決個體間矛盾與糾紛時一般采取私了及和解的方式,在處理鄰里關系方面往往情大于法,法律被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因此頻繁出現“村霸”橫行鄉里,甚至干出違法犯罪的勾當,村民雖怨聲載道但仍選擇忍氣吞聲的現象。
(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
在我國農村,法律對于大部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從事最基礎勞動的農民來說更多意味著權威、強制和約束。當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時,不會將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作為第一選擇,加上傳統觀念中對權力的敬畏與懼怕,造成農民權利意識淡薄。另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在一部分農民看來,尋求法律幫助程序繁瑣,成本高昂,結果不可預期,不如走人情拉關系,因此,一旦農民群體間發生利益沖突,首先想到的不是訴諸法律,而是靠非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法律往往成為擺設。
(三)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
我國改革開放將近4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趨于成熟,但在地域之間、城鄉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村經濟相對于城市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發展形式較為單一,還未形成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法律普及的條件尚未成熟。很多偏遠地區農村至今還保持著看天吃飯的生產方式,相當一部分農民還在為最基本生活生產資料發愁,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加強更無從談起。在這些地區,法治觀念的形成任重而道遠。
(四)農民社會本位思想缺失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農民社會本位意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在面對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沖突時,相當一部分農民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的保障,甚至為了自身利益不惜犧牲國家集體利益。比如,個別農村為了開采當地礦產資源,在生產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盲目開采,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地表資源被浪費,甚至在開采過程中出現無視安全生產要求擅自開工導致發生礦難事故。這些行為在一些農民看來不算是違法行為,只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
(一)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事業
要想實現法律在農村的普及化,使農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做到知法、尊法、守法,就必須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但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素質并不高,在接受法律思想方面就存在較大難度,因此,當地政府必須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投入,重視農民文化素質的培養,只有農民文化程度提高才能從意識上重視法律的作用,才能意識到自身權益需要用法律來保障,才能讓法律落地生根,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二)強化農村立法工作
要建設新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立法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政府應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農民現實需要有針對性的對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完善。首先,對于與現實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嚴重限制農業市場經濟體系形成的、阻礙農民自身利益訴求的法律法規,要加以修改或廢止,要出臺相應法律實施細則,增加其可操作性,讓法律能夠落地,而不是成為一紙空文。同時,要以人為本,從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法律,讓農民通過身體力行真正意識到法律的作用,形成對法律的信任感和尊重感,從而自覺地遵守和踐行法律。
(三)加強農村執法工作
政府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強對農村的執法監督管理,創造出和諧健康的農村民主法律環境。法律的嚴格執行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根本利益,這樣才能讓農民看到法律的公平正義性。政府要積極建立健全的農村案件審判和監督機制,降低或免去農民的訴訟費用,提高村政府法律服務意識,全心全意的用法律知識去幫助農民解決糾紛矛盾,維護他們切身利益。
(四)開展正確普法工作
新農村要不斷加強普法工作,引導農民積極學習法律文化知識。在普法內容上要敢于創新,要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拉近與農民的距離,要突出重點,讓農民充分了解掌握法律法規的現實意義和實質,是為了更好的維護自身權益。在普法對象要強調突出性,首先要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制教育,只有在他們嚴格守法、執法的前提下,才能讓農民認識到法律的價值和功能。對于新農村的普法方式,要講究新意,通過采用案例方式向民眾生動形象解釋法律制度的作用,讓農民在寓教于樂的教學環境中接受法律文化宣傳教育,有效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在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政府要高度重視和關注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加強農村的法律文化宣傳教育,不斷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加強基層干部的執法監督和管理,切實維護民眾的合法利益,有效解決新農村的各種農民糾紛矛盾,才能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諧穩定的持續發展。
[1]云磊.內蒙古能源開發所涉環境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
[2]程孫榮.新農村建設視閾下的農民法律意識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1.
[3]張振興.城中村村民法律意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
[4]王永偉.社會轉型期的農村法治化與中國法治進程[D].黑龍江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