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檢察機關司法責任制改革轉變了過往三級審批的辦案模式,檢察權配置如何變革成了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從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去行政化,優化檢察權配置,改革檢察權配置屬性,實現檢察權配置的平衡,保證檢察權全面公正高效完善運行。
關鍵詞:檢察權配置;司法責任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14-02
作者簡介:周宇(1978-),男,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干警。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如何讓檢察權配置滿足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要求,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呢?本文僅在此探討司法責任制背景下檢察權的內部配置問題,即通過優化內設業務機構配置,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實現檢察權的優化配置,建立符合檢察權運行特點的專業化、精干化的檢察權配置體系。
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對檢察機關司法辦案組織的類型、設置和運行機制進行了若干重大改革,細化了檢察官、業務部門負責人、檢察長(分管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在司法辦案中的職責權限。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實現了檢察權的重新和優化配置。在改革過程中,檢察權配置突顯出了以下屬性:
(一)增強檢察權配置的司法屬性改革前檢察機關內設機構的設置基本上都是參照行政機關“局、處、科、室”的形式組成的,而在實際運行中,實行的是“檢察官承辦,部門負責人審核,檢察長、副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的三級審批制辦案方式。這種辦案模式的弊端在于過于強調“上命下從”的行政管理模式,背離了司法辦案的親歷性原則,造成了“辦案的不斷案,斷案的不辦案”,決定權集中于檢察長、副檢察長等領導手中,辦案檢察官除了收集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外,其獨立意志很難得到體現,嚴重挫傷了檢察官的積極性。淡化行政色彩,增強司法屬性是檢察改革的必由之路。檢察權的配置必將向司法性回歸,放權給一線檢察官,增加對辦案檢察官的授權,成立以獨任檢察官或主任檢察官為核心的新型辦案組織,將辦案檢察官從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搬運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檢察官獨立進行司法判斷和決定案件,遵循辦案活動的司法屬性,實現檢察權運行的理性回歸。
(二)突出檢察權配置的業務屬性檢察官的最初本職就是辦案。本次改革充分體現了檢察官的職業特性,通過對檢察人員分類管理,將人力資源配置的重心集中到檢察業務部門;通過以辦案指標為中心的對員額檢察官的業績考核,將檢察官的工作中心指向到辦案上來;通過精簡一些非必要的非業務內設機構,優化內設機構設置,突出公訴、批捕等檢察業務的核心地位,讓檢察權的配置核心回歸檢察職業的原點——辦案。但是突出檢察權配置的業務屬性,以不妨害檢察機關綜合治理、群眾工作、檢務保障等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前提,通過合理優化人員配置和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實現各項檢察工作的平衡發展。
(三)提高檢察權配置的效率屬性改革前檢察權配置具有較強的行政色彩,無論大小案件和程序性工作都要經過檢察官、部門負責人、檢察長或分管副檢察長的三級審批,雖然案件質量得到保證,但是程序繁瑣,效率低下。改革提高檢察權配置的效率性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方面是通過簡政放權,簡化審批程序,減少中間審批層級,將大量簡單案件和辦案程序性工作的決定權直接授予檢察官,從而加快了案件審查和流轉速度。另一方面是扁平化內設機構設置,將原有的“局、處、科、室”劃分的部門統一按照檢察職能重新劃分為職務犯罪偵查、公訴、審查逮捕等大部制部門,減少內設機構數量和行政層級,提高了運行效率。同時剔除了大批一人科室,減少了行政人員數量,優化人員配置,增強一線辦案力量,從而提高運行效率。
(四)強化檢察權配置的責任屬性司法責任制改革的重點問題就是明晰辦案責任,解決辦案追責的問題。原來檢察機關實行的三級審批辦案機制存在責任劃分不清,無法追責到明確個體的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大案都是經過層層把關、集體研究和領導審批的,一旦出現辦案質量問題,除非是承辦人或者分管領導違法辦案,故意歪曲證據和事實,否則辦案責任就無法落在某個確定的個體身上,只能由集體承擔。為此,必須打破責任擔當的壁壘,推行“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的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只有明確承辦檢察官、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之間的權責劃分,清晰界定哪一類案件應該由檢察官依法獨立作出決定,哪一類案件應當由檢察長決定,哪一類案件必須由檢察委員會作出決定,才可能明確權責。有權必有責,在履行檢察權的同時必然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強化責任追究,倒逼檢察官提高能力素質,優化檢察權運行機制。
通過司法責任制改革,檢察機關實現了扁平化組織結構,充分放權授權檢察官,減少審批層級,極大優化了檢察權配置,提升了辦案效率,契合了司法規律。但是檢察權配置仍存在一些需要平衡的地方。
(一)保持授權放權與監督制約的平衡一方面要充分地向檢察官放權授權,使檢察官能夠大膽開展辦案工作;另一方面則要達成授權放權與監督權力運行的平衡。不能僅強調向檢察官授權放權,不注重權力運行的監督。要做到“放權不濫用”,通過辦案組內部監督制約、案件管理部門案件監控和質量評查、檢察長案件監督指導、政工部門績效考核和監察部門辦案責任追究等一系列渠道,建立各部門齊抓共管,多渠道監管的機制,強化檢察權檢察權運行的內部監督制約。找準授權放權與監督制約的平衡點,既不損害檢察官獨立行權的積極性、主動性,又不致于權力失去監督制約,簡單而言,就是要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
(二)保持檢察官獨立辦案與檢察一體化的平衡檢察官依法獨立辦案是檢察官在辦案中的個體獨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擾,但它要受到檢察一體化的限制。但檢察一體化與檢察官獨立辦案并不矛盾,檢察一體化原則不排斥檢察官的獨立,相反,檢察一體化要求將檢察系統的領導同檢察官的獨立辦案相結合,只有保障檢察官的獨立主體地位和辦案自主權,在檢察機關內部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檢察機關對外的一體化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履行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職權。
(三)理順檢察官與部門負責人的關系按照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設計,檢察官在業務上只接受分管副檢察長、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的領導,部門負責人只能提出不同意見報檢察長決定,不得改變檢察官決定,換言之,部門負責人只有提出參考意見的權力。但另一方面,部門負責人又負責本部門的司法辦案管理工作,有監督、檢查檢察官辦案工作的權力,這兩種權力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容易造成檢察官無所適從。如何捋順兩方面的關系,在不影響檢察官辦案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對司法辦案的管理工作,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必須區分部門負責人在不同階段所行使的權力。在案件報批階段,部門負責人就是一個審批環節的中間點,履行法律職權,只提供自己的意見但不做決定,僅供檢察長參考;而在辦案管理階段,部門負責人履行行政管理權,監督、管理本部門所有案件質量。相對而言,檢察官在業務上不受部門負責人領導,但在部門行政管理上要服從部門負責人領導和管理。
[1]向澤選.檢察權內部獨立行使的模式選擇[J].人民檢察,2014(10).
[2]項谷,張倩,姜偉.司法責任制改革中檢察內部辦案職權的配置及優化[C].第12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