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裸貸”搜索量的高頻增加,一度引起了高度的重視討論,此現象卻已碰觸了法律的底線。全文研究的是高校女大學生“裸貸”法律問題研究,首先引出“裸貸”的話題,并提出爭議焦點;然后著重關注借貸合同的效力及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及管制。
關鍵詞:“裸貸”;合同效力;網絡服務提供者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27-01
作者簡介:高遠(1971-),男,本科,法學專業,遼寧成功金盟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一)貸款合同的效力
互聯網上有關“裸貸”事件的爭議討論的異常激烈,這就引起我們對該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討論和研究。首先,我們要考慮針對高校女大學生的“裸持”借貸行為,和放貸人兩者之間簽訂的貸款合同究竟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規定,而以此訂立的合同能否有效,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具體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中第十四條第四款相關法律提到的規定“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而“裸貸”本案中,無論是否是高校女大學生本人的自愿行為,這種行為都是不合法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損害,它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這也是民法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盡管民法堅持以“意思自治”為前提,但是,適格的民事主體在實施相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時,也必須要遵守社會公共秩序,要符合善良風俗習慣,不能以違反國家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為奠基石。并且這種抵押方式本身也是一種違法行為,甚至是一種刑事違法行為,根據我國擔保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所提到的相關規定,由上述法律我們可知,在“裸貸”事件中,借貸雙方都默認將裸照或不雅視頻等記錄個人隱私的物品作為借貸的抵押物,這種約定從根本上就是違法的,而抵押權作為擔保物權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理應嚴格的遵循物權法定最基本的原則。就算借貸人明確同意以裸照作抵押,這樣約定的抵押合同本身就是無效的,因此,該份合同中的必要條款早已經是違法在先了,即:違法合同自始無效。
(二)貸款合同效力的認定
“裸貸案”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增強對貸款合同效力的認定,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民事主體,我們制定合同協議時,一定要遵循法律的相關要求。首先,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合同協議時,行為人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這是訂立合法有效合同最基本的前提之一,因為,這關乎合同協議是否會產生效力的問題;其次,合同協議的制定雙方對自己的約定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明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意思表示是行為人將其期望發生法律效果的內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達與外部的行為,包括三個要素:即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最后,就是訂立相關的合同協議時,絕對不能以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為奠基石,在我國的民法通則及合同法當中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履行相關合同時,必須要嚴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共道德準則。以“裸照及視頻”作為借款前提及其保證,顯然是有違反社會公德的。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也將“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認定為可以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裸貸”所滋生的種種問題、風險及實際存在的事實,都表明“裸貸”借款行為可能傷及了多種“社會公共利益”,因此以“裸照”作為抵押物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而合同法的發展趨勢是承認合同義務來源的多樣化,不僅僅限于當事人的約定,還包括法律規定以及誠信原則產生的附隨義務。
根據《利用信息網絡侵權案件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由上述法律《規定》,我們可以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一個網絡中間人,在“裸貸”案例中,已經實施了侵權行為,并且我們也可以根據我國合同法第5條和第6條所提到的: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也能顯而易見的判定出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一名現代網絡中間居間人理所應當的負有合理審查義務,而網絡服務提供者卻沒有盡到相對應的責任與義務,所以嚴重違反相關的法律規定,最終導致“裸貸”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大眾進行說明:我方絕對不會有保留“裸照”的行為,諸如這種現象,大多數“裸貸案”的產生是小部分借貸人與放貸人之間不按照我方平臺所規定的相關交易方式進行交易,因此,網絡服務提供者與這些現象并無實質聯系。但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這種聲明并不能得到認可與支持。作為居間人,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對放貸人上傳在互聯網的裸照及不雅視頻進行監控,未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保護借貸人的切身利益,而是方便了放貸人進行“裸貸”交易,增加了網絡平臺的點擊率,因為他們開發這個平臺的意義就在從借貸人與放貸人交易中謀取相應的利益,因此,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借貸人和放貸人都有一定的約束力,在掌握其中相關的違法行為后,應積極的對這種行為進行合理的規范和管理,那么這種現象就屬于放任不作為,變相為不法分子提供違法犯罪提供了方便之門,構成不作為的侵權行為。
[1]劉德良.個人信息的財產權保護[J].法學研究,2007(5).
[2]劉穎,黃瓊.論“侵權責任法”中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J].暨南學報,2010(3).
[3]王林清.民間借貸利率的法律規則:比較與借鑒[J].比較法研究,2015(4).
[4]廖振中,高晉康.我國民間借貸利率管制法治進路的檢討與選擇[J].現代法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