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社會各界特別是刑法理論界普遍認為應該限制、減少并最終廢止死刑。受國際和國內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保留死刑仍有其合理性。我國死刑制度改革應著眼于死刑制度的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兩個方面。我國現階段要徹底廢除死刑是不切實際的,但針對現行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限制死刑過多適用則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死刑改革;刑事政策;死刑廢除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31-02
作者簡介:茍洲旻(1991-),男,漢族,甘肅平涼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及刑法。
以剝奪犯罪人生命為內容的刑罰被稱為死刑。死刑是最嚴厲的刑罰方法,因此也稱為極刑。由于死刑有強大的震懾作用,它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和應用,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但是,隨著人權理論的發展和死刑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懷疑死刑是否還應該繼續存在的正當性。十六世紀初,英國人文主義者托馬斯在其《烏托邦》一書中首次提出廢止盜竊罪死刑。此后,“近代刑法之父”貝卡利亞于1762年在其《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提出:“在一個組織優良的社會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人們可以憑借怎樣的權利來殺死自己的同類呢?”從此,人們展開了對廢除死刑的討論,在世界范圍內吹響了限制和廢除死刑的號角。在眾說風云的爭論中,我國的死刑刑事政策該何去何從,死刑制度改革成為我國刑事法治領域中最受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目前我國死刑改革的國際化背景
為了順應死刑國際發展潮流,同時履行我國參加的與死刑相關的國際公約的義務,目前我國應該進行死刑制度改革。
一方面,廢止死刑是國際死刑發展的主要潮流。在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廢止了死刑的大環境下,我國改革現有的死刑制度,順應國際社會死刑的發展潮流也變得非常有必要。
另一方面,為了履行與死刑相關的國際條約的義務,我國應進行死刑制度改革。目前,不僅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司法采納了限制與廢止死刑,而且聯合國諸多國際公約和國際法律文件也對其認可。聯合國于1966年12月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明確規定:死刑只適用于“最為嚴重的犯罪”。聯合國第43屆大會通過的《旨在廢止死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任擇議定書》中也明確規定:“本議定書締約國管轄范圍內,任何人不得被處死刑。”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簽署或者加入了二十余部人權類國際公約,其中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因此,進行死刑制度改革成為我國的一項國際義務。
(二)目前我國死刑改革的社會化背景
目前,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與我國社會發展目標及民眾人權觀念的變化密不可分。
首先,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是實現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需要。我國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想。現代刑事法治是現代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促進和保障構建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再者,我國人權觀念發展變化對我國死刑制度改革起著影響和促進作用。我國民眾的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家對人權保障的加強逐步得到強化。面對上述情況,民眾要求司法機關適用死刑的要求較以往也有所弱化。所以,這也進一步構建了廢除死刑的民意基礎。
(三)目前我國死刑改革的法治化背景
進行死刑制度改革是我國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不斷加強人權保障的重要體現,有其深刻的法治背景。
第一,貫徹依法治國方略要求我國進行死刑制度改革。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法治進步的基本方略。其中,罪刑法定原則關于刑罰正當性的內涵對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從更深層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不斷加強人權保障要求我國進行死刑制度改革。只有逐步加強各個領域的人權保障,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入。在此基礎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也被寫入中國憲法修正案,使得我國的人權保障提高到了憲法層面。這也要求我國對死刑制度做進一步的改革。
目前,我國保留死刑有其合理性,無法廢止死刑主要有四個影響因素。其一,廢除死刑的物質條件尚不具備。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但縱觀全局,目前中國尚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物質文明程度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其二,廢除死刑的民意基礎尚不具備。殺人償命的傳統思想觀念在民眾的意識中根深蒂固,成為主要社會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死刑的廢止起著強烈的阻止作用。其三,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治安形勢。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的分化和社會的變遷,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犯罪率急劇上升,某些地方的暴力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犯罪仍然比較猖獗,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廢除死刑會使累犯,慣犯有恃無恐,社會治安形勢將可能進一步惡化。其四,不具備廢除死刑的道德基礎。目前我國尚不具備廢除死刑的人文基礎與信仰理念,而且,在威懾主義刑罰理念的支撐下,我國的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適用。這就決定了我國要立即廢除死刑困難重重,必須逐步的,有條件的,分層次的廢除。
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應著眼于兩個方面,即死刑制度的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這也是刑法學界達成的統一共識。
(一)目前我國死刑制度的立法改革
1997年我國對刑法典進行了全面修訂,從此,我國死刑制度的立法改革拉開了序幕。在此之前,刑法規定的死刑罪名數量很高,超過了72種。在此之后,我國立法機關加大了對死刑的限制力度,在刑法典分則中對部分犯罪的死刑進行了適當調整,死刑罪名數量降低為68種。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對死刑制度進行了兩個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取消了13種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二是原則上取消了已滿75周歲的老年人犯罪的死刑。這體現出立法機關對死刑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二)目前我國死刑制度的司法改革
我國在進行死刑制度立法改革的基礎上,又積極實施了死刑制度的司法改革。不但從實體上嚴格了死刑的使用條件,而且在程序上規范了死刑案件的審核程序和證據標準。
在實體法方面,中國刑法典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我國最高司法機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司法文件,嚴格限制了死刑的適用條件。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發布了《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對故意傷害罪適用死刑的具體標準做出要求。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第29條又規定:“要依法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統一死刑案件的裁判標準,確保死刑只適用于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罪行極其嚴重,但只要是依法可不立即執行的,就不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從程序方面,我國對控制死刑也從以下三方面加大了規范力度。一是嚴格死刑案件的核準程序。將死刑復核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二是嚴格死刑案件二審的審理程序。三是嚴格死刑適用的證據標準。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要徹底廢除死刑是不切實際的,但針對現行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逐步適應國際刑法改革的發展趨勢,限制死刑過多適用是非常必要的。加強民意引導,逐步限制和減少死刑,既是我國目前國情發展的需要,也是目前死刑國際發展趨勢的需要。隨著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以及人權意識的不斷提升,在不久的未來,限制、減少以及最終廢止死刑一定能夠得以逐步實施。
[1]趙秉志.關于中國現階段慎用死刑思考[J].中國法學,2011(06):5-7.
[2]金善擇.憲法事例演習[M].韓國:法文社,2000.
[3]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范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4]陳興良.死刑備忘錄[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劉仁文,郭莉.論死刑復核法律監督的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6):98-105.
[6]萬春.死刑復核法律監督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