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數碼影像技術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數碼影像作為證據在刑事訴訟中也有了廣泛的應用。但影像記錄方式的內隱性與易修改性致使人們普遍對其證明力產生懷疑。從本質上來講,符合訴訟證據特征的數碼照片其證明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若從技術規范層面和法律程序上加以限定,那么數碼照片在刑事訴訟中其證明力就能得到有力保障。
關鍵詞:數碼照片;證明力;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D91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36-02
作者簡介:劉靜(1997-),漢族,河南周口人,西北政法大學,本科,刑事科學技術專業。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數字圖像技術的日益發展與完善,數碼照相在刑事證據領域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早在1839年,法國人貝雅就使用了銀版攝影的方法拍出了一張實體照片,如今依舊被公認為是第一幅作為訴訟證據使用的照片。如今,數碼照片理應歸為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八類證據之一視聽資料的一部分。在我國,證據的證明力主要由法官依照自身理性判斷的。因此,在實踐中,其是由法院的審判人員自己審查判斷的。
而數碼照片作為訴訟證據使用,應當具備證據的基本屬性,即數碼照片應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的特征。
在其基礎之上,本文將從數碼照片的證據特征出發,對如何保障其證明力進行探討。
據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作為證據使用的數碼照片生成來源,可將其大致劃分為可控來源和不可控來源的數碼照片兩大類。而可控來源的數碼照相是偵查人員在刑事偵查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偵查手段。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從可控來源的數碼照片證據的層面上探討如何保障其證明力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筆者的觀點是:這需要從法律程序和技術層面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一般而言,數碼照片從記錄到作為證據提交需歷經三個環節,一是數碼照片的拍攝或提取,即數碼照片的原始記錄環節;二是數碼照片的調整與處理,即數碼照片的證據制作環節;三是數碼照片的保存與提交,即數碼照片的證據保全環節。”①
因此,筆者認為從這三個環節入手可更好地保障其證明力。
(一)拍攝與制作人員必須符合法律上規定的主體要件,即拍攝主體合法。這也是數碼照片作為證據要具備合法性的要求。其次要保證有兩名以上的執法人員進行拍攝且在對拍攝的數碼照片進行制作說明時要符合法律要求。筆者在此還認為其執法人員不僅僅是身份資格的合法還包括自身的能力資格。換言之,即刑事數碼照片證據的制作主體要遵從法定要求之外,還應熟練操作相關數字圖像軟件及其相應的設備。同時,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從事刑事圖像技術相關人才的資格認定制度,健全刑事數碼照片合法采集的相關制度規定。針對相關問題,建立嚴格的工作管理制度,提高相關技術人員的技術素養。
(二)刑事數碼照片的拍攝,要嚴格履行技術規范以及法律要求。我國《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查規則》等等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例如應使用專業數碼相機或像素在500萬以上數碼相機,這樣才能在色彩,容量,處理速度等方面都能滿足公安應用技術的要求;對于重要的證據,應使用RAW文件格式;對于原始圖像,要及時進行備份。
(三)備份和封存原始記錄數據。拍攝得到的圖像是原始圖像,需要妥善保存。通常情況下,由專門的軟件或設備有條理地進行分類并刻盤保存。未經允許,無關人員不得對這些原始圖像進行隨意地修改或變動。普通技術人員只有錄入,查詢等權限,必須有兩名以上的管理員才能對它進行其他法律上允許的操作,且相關記錄人員、領導以及保管人要簽署自己的姓名以及錄入日期和其他的相關信息。
(四)保持原始記錄介質的原樣性。這就要求拍攝時應使用具有檔案標記功能的專業數碼相機。因為這樣記錄的影像格式及其相關信息在照相機上不能更改,這就保證了在拍攝過程中原始數據的不易修改。
(一)編輯和處理過程必須保證其客觀真實性。這是數碼照片作為證據使用的基本要求。技術人員在制作或處理數碼照片時,在遵守法律相關規定的基礎上,保證事物的客觀本質不發生變化,并絕對不對影像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做出實質上的變動。圖像處理時,應使用專業圖像處理軟件和系統,并保證處理圖像的過程在嚴格的監控下。此外,對于作為證據使用的影像的處理應按照統一的規定,并保證使用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是科學且客觀可靠的。
(二)制作副本。為避免原始數據被破壞后帶來的風險,實踐中可以制作副本來規避風險。保存未經更改的原始存檔圖像在訴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意義在于在直觀地比較原始圖像和最終圖像,并加以判斷圖像內容或質量是否發生本質的變化。
(三)記錄圖像編輯和處理的流程。實時跟蹤并記錄處理圖像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保證證據的可靠性。圖像的處理日期、是誰處理地它、使用的哪種處理軟件以及其操作工序、圖像保存的時間,技術人員,核查人員和主管領導簽署姓名和日期等相關信息都應有所記錄并加以保存。
(四)必要的技術規范和技術人員的資質保障。對于作為證據的圖像材料,計算機處理的硬件性能、處理軟件、掃描儀、打印機等都應有具體的標準。另外,為了保證數碼照片的可靠性,其編輯處理的主體必須且只能是法律規定的主體。只要他們處理后的數碼照片才能作為法定證據在訴訟中使用。因此,這不僅要健全圖像處理技術的規范還要加強對技術人員的資質管理,并提升職業道德水平,增強職業榮譽感,樹立一定的行業標準,同時提高其整體職業素養。
在實際情況中僅是收集數碼照片從而作為證據使用是遠遠不夠的。在法官肯定其證據價值之前,偵查人員必須妥善保管相應證據材料。如因保管不當而證據材料受損或遺失,這不僅是工作上的重大失誤也會導致訴訟受阻。所以,縱觀整個流程,證據的保全和規范化管理也是證據收集的一個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環節。
“證據保全即證據的固定和保管,是指用一定的形式將證據固定下來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司法人員或律師分析、認定案件事實時使用。”②所以,在作為證據使用的數碼照片的保全和管理的過程中,不得私自對數碼照片內容進行處理、銷毀或流傳,同時有關國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照片材料,嚴格保密照片內容。在完成拍照,處理,制作等流傳后,照片信息禁止任何調整和修改,并要及時刻錄在光盤上。
①臺治強.刑事訴訟中數碼照片的證據價值與證明力收集規則[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09.
②何家弘.新編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劉廣三,李文偉.刑事訴訟中的圖像電子證據初論[J].法學論壇,2009(1).
[2]單大國,蔣占卿.圖像處理與檢驗[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1-2.
[3]王學軍.論刑事數碼照相的證據特征[J].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