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農村習慣法在維護社會秩序當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錯綜復雜的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沖突的地方。準確把握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沖突,了解如何實現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融合與互動,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慣法;制定法;沖突;融合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42-02
作者簡介:卜凡惠,女,漢族,山東日照人,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
農村有著其自帶屬性的特殊復雜情況,傳統文化、鄉土人情和現代法治在這里交融,伴隨著我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農村村民雖初具法律常識,但是在遇到糾紛時大都先尋求農村的習慣法來解決問題,通常不會考慮到對照具體的法律條文規定。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法治農村建設”,并指出要大力宣傳農村法治教育,增強農民法律意識。不斷完善依法維權和糾紛解決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通過合法合理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理性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讓村民民主協商制度在民間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要讓國家制定法主動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需要,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需要明確法律規定具體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的,要及時作出法律解釋。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本文從分析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沖突入手,探究實現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融合與互動。
在我國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農村習慣法,它們是基于人們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生活習慣,存在于一個社會共同體或者社會組織之中,深深的植根于人們的心中,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和遵守,逐步演化為一個現實生活的規則,這些習慣法實際上發揮了國家制定法功能。雖然當前法治觀念與國家法制建設已深入人心,但由于我國很多農村地區與城市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及一些國家制定法本身的缺乏實用性等問題,習慣法仍在鄉村地區大量存在并扮演著重要角色,習慣法與制定法的沖突也表現的尤為明顯。例如《有關婚姻法施行的若干問題與解答》中規定“訂婚不是結婚的必要手續。任何包辦強迫的訂婚,一律無效?!币约耙罁覈痘橐龇ā芬幎I取結婚證是婚姻成立的法定形式要件。而在我國基層大多村民的價值觀念里認為擺喜酒、八抬大轎、明媒正娶就是結婚的正式儀式,就是民間結婚的形成要件,至于有沒有領結婚證并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在法理上講,一個是以集體責任和連帶責任為重的農村習慣法,而另一個則是注重責任自負原則的國家制定法。例如民事的債權和債務問題,依據我國法律規定債務清償僅限于債務人個人的財產,而不少農村的習慣法帶有無限連帶責任色彩,比如“父債子還”。
從集體與個人方面看,農村習慣法更貼近與人們的生活,更多考慮的是集體和團體的利益,維護的是整個村的集體秩序,而國家制定法維護的是個人的自由和人權。
從社會控制方面看,國家法著重保障利益和社會管理秩序,不但有義務性規范,而且也有授權性規范,而農村習慣法更關注的是對農村的控制,較少的強調權益保障,對村民的行為多以制裁為主,表現為命令性和禁止性的規范。
從自由與秩序方面看,國家制定法則充分保障個人自由,國家制定法為個人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一切以實現自由為前提,而農村習慣法則為了保障和維持農村社會秩序,較多的是為了實現個人和鄉村社會的穩定。①
民間習慣法效力的發生與國家制定法效力的發生不同,它不基于單純的強制力,而更多的是基于人們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生活習慣,是長期積累下的一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潛規則”甚至于“潛意識”,人們基于共同的權益訴求形成了普遍認可和遵守,逐步演化為一個現實生活的規則,在某種程度上民間法發揮了國家制定法功能。
(一)農村習慣法是國家制定法的淵源
法律的制定需要從原本存在的習慣里找到立足點。如果法律遠離習慣,那么法律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基礎,那么法律就可能發揮不出應有的效力。薩姆納認為:民德是法律的起源,民德漸漸演化為法律……立法必須在原有民德中尋找立足點,立法為自強必須與民德相一致?!雹陟柊柭苍f習慣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法律淵源。③如我國民法中的相鄰關系就是對習慣法有益成分進行吸收的體現。
(二)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存在一致性
從法的目的、功能、解決糾紛的方式等方面看兩者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例如,農村習慣法所禁止的某些行為在國家制定法層面上也是予以否定的,農村習慣法認可、倡導的某些行為在國家制定法層面上也是予以認可的,兩者是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的。
在法的目的和功能方面,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公共秩序、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尤其在尊重和保護人權方面兩者無疑有著共同之處。
在解決糾紛的方式以及方法方面,兩者都能運用調解的手段解決糾紛。農村地區的紛爭多發于家庭成員、鄉里之間,以村民能普遍接受和認可的農村習慣法進行調解,既能高效的解決問題,又能節約司法成本。
(三)農村習慣法是對國家制定法的補充
由于國家制定法本身作用的有限性和資源的局限性,國家制定法需要農村習慣法補充其漏洞。首先從調整的范圍來看,農村習慣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很多是國家制定法所沒有涉及到的,如鄰里日常往來、婚喪嫁娶。而某些這兩類所共同調整的社會關系,農村習慣法規定的往往更為細化、更貼近村民的日常生活。其次,在功能上,農村習慣法通過維護社會秩序實現鄉村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的功能是對國家制定法規范、懲罰等功能的補充。同時,農村習慣法能夠細化、補充國家制定法的規定,由于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農村習慣法在處理某些問題上比國家制定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兩者之間不僅是理論層面的問題,也是實踐層面的問題。他們雖在效力上不是一個層級,但在肯定國家制定法主導地位的同時,也不應忽視農村習慣法對我國農村法治建設的積極影響。
一是制定法律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吸納農村習慣法合理的方面,讓國家制定法更接地氣,更多的貼近人們的生活,不斷夯實國家制定法的社會基礎。正如伯爾曼先生所言:法律不但是從整個社會的結構和習慣自下而上發展來的,也是從社會的統治者們的政策和價值中自上而下移動來的。④二是做好普法和引導工作,注重培養人權意識,讓村民大眾知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知曉維權和解決訴求的途徑,逐漸培養法治觀念、法治意識,養成知法用法、遵法守法的習慣。三是現階段在法律實務中要注重發揮調解的作用,避免一味的硬性判決,產生“情、理、法”的背離。四是正確處理習慣法與制定法均能適用的領域即第三領域這一制度空間,在這個獨立空間里,兩種法律并不存在價值判斷上的高低貴賤之分,在首先肯定國家制定法對案件有最終解釋權基礎之上,應當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在農村、困難在農村、希望也是在農村。面對日趨復雜和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村社會環境,更要正確對待和處理習慣法與制定法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有助于順利化解當前農村“法難用”“執法難”等窘境,齊心協力共建起一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更是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①高其才.試論農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關系[J].現代法學,2008(03).
②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2.
③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北京:三聯書店,1990:43.
④[美]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