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人們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不可避免的發生債權債務關系。僅僅依靠債務人本身“自覺性”去償還債務似乎不現實,無救濟即無權利。因此需要立法強制執行,以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老賴”,即具備履行能力卻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義務的被執行人,日益嚴重的“老賴”問題損害的不僅僅是債權人的利益,更是社會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關鍵詞:失信被執行人;執行難;誠信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52-02
作者簡介:張蕊(1999-),女,江蘇沭陽人,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近幾年,“老賴”問題一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新聞,網民對此展開熱議。這些人有一共同之處,皆是欠下債務,有能力償還卻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利用各種方式逃避,更有甚者就如上文所述花錢整容以此來躲避。網友甚至戲言:“欠錢的比借錢的生活的還好”,“有錢去整容卻沒錢償還債務”。
(一)社會層面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同時又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當中。出現這么多“老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社會誠信體系尚未構建完成,大面積“老賴”會阻礙誠信體系的構建,但是整個社會的誠信度也會影響社會的“老賴”數量。其次,作為管理公共事務的政府部門在對待法院生效判決上并沒有給公眾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微信公眾號“金融深度”統計全國有20個市、區縣一級別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澎湃新聞檢索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進行一一核實,此名單全部屬實。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受地方財政及其他相關因素,審判權有時只能向行政權妥協。因而面對失信政府部門,法院顯得“無可奈何”,只能將拒不履行生效判決的政府部門列為失信政府部門,以期能夠主動履行,此舉無疑是加重法院解決“執行難”的負擔。
(二)法律層面
為更好的解決執行難問題,在2013年最高院再次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由原來的法院單獨執行,變為合作,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立失信被執行人平臺,利用網絡對失信被執行人的身份信息進行曝光;2016年,一份蓋了44個國家部委,中央機關的聯署公章的《關于印發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的通知》出臺,該備忘錄中明確規定了聯合懲戒對象、懲戒方式實施單位及網絡信息公布平臺。除了新出臺的法律法規,針對“老賴”問題,還對一些法律進行了修改,加大了對“老賴”的懲戒力度。本身債權債務關系屬民法調整范疇,但是僅靠民法去調整似乎不具威懾力,刑九修正案明確規定對于拒不履行法院判決的可采取刑事手段對其加以懲戒。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三條之規定,人民法院有權凍結、扣劃。但是,在凍結、扣劃前,應當預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必須的生活費用。上述相關法律增加了失信被執行人的違法成本,但是出臺的有關法律更多針對的是有財產同時拒不履行生效判決的被執行人。“根據《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報告》(白皮書),被執行人無履行能力案件約占法院執行案件的40%。能否在兩到三年內基本解決執行難,主要不在于能夠把有財產案件執行好,而在于能否把無財產案件處置好。”
此外,我國法院長期實行的審執合一,即由法院內設執行機構執行生效判決,由此引發兩個問題:第一、法院審理本轄區內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同時還需要執行所做生效判決,“效率與公平”便成為選擇的難題,在法院人手不足、案件繁多的現實情形下,選擇的天平更多的傾向于“效率”,本就執行困難的案件在沒有相關人員督促的情況下就更難執行;第二、有相當一部分案件,出現法定中止執行情形之后,執行即告中止,相應的帶來一個執行長效性的問題,如何在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之后及時執行財產,不及時解決就會讓本該能夠執行完畢的生效判決再一次“擱淺”。
(三)個人層面
上述兩個方面主要是從外部分析“老賴”大面積出現的原因,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債務人和債權人在“老賴”問題上的過錯。首先,對于債務人,拒不履行生效判決,償還債務,是自身道德素質的體現;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則是債權人,在權利受損時應該及時維權,判決生效以后應該積極主動的關注法院執行動態,同時,在合法合理范圍內及時關注債務人的財產情況,尤其是執行中止以后。生活中不乏很多債權人僅僅是等待法院去執行,自己則“躺在權利上睡覺”。
首先,可參考國外一些國家在相關問題上的做法,例如英國在執行不能時的救濟政策,執行權內部職能分離。英國民事執行權的運行主要通過法院與執行機構的二元主體實現,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審執分離。我國目前現狀還是“審執合一”的模式,針對“老賴”問題,可以適當的將執行權從審判權中分離出來,一方面能夠兼顧“效率與公平”,使得執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審執分離,有專門獨立的執行機關,便可建立“執行責任追究機制”。“責任追究制”下的執行員對自己的執行案件負責,并且要求執行員記錄案件執行過程中的進展,在案件中止執行以后能夠及時關注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以此來解決執行過程中的“長效性”問題。
再者,在執行過程中應該輔之以相應的配套監督機制,設立專門的監督機關,監督案件的執行情況,預防執行過程中執行員受賄、徇私的情形出現。在新媒體發展迅速的今天,媒體監督也不失為一個監督的好辦法,利用新媒體建立一個公眾監督平臺,結合曝光失信被執行人的平臺,在不侵犯債務人隱私的范圍內公布債務人的財產情況,給債權人提供一個監督的渠道。同時,利用新聞媒體監督給失信被執行人施壓,達到心理上的促進作用。
最后,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老賴”問題,重要的是提升社會公眾整體的法律意識,以及加快構建社會誠信機制。提升公眾的權利意識,在判決生效后能夠主動的去關注案件執行情況以及失信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否則就會出現“案結事不結”的局面;以“老賴”事件為例,在債權法出臺時,各地召開聽證會組織群眾,由法學專業人員向群眾普及債權以及失信被執行人相關的專業知識,以期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提醒群眾在與別人發生債權債務關系時記得事先上網查詢對方是否在當地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二是預先給民眾敲響警鐘,達到一個預防的目的。與其在“老賴”事件發生以后再采取措施解決,不如從源頭上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對群眾進行法律宣講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為法律的完善做準備,同時能夠對民眾進行法治宣傳教育,達到真正法治教育的目的,避免普法宣傳工作浮于表面。自古以來,人們之間的債務往來就相對頻繁,即使商業風險無法避免,債務關系還是會經常發生,接下來面臨的就是執行問題。如若社會整體呈現的是不誠信的狀態,處在此種信用危機的情況下,自然人之間的借款關系,自然人與銀行之間的借貸關系、政府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關系都將遭受挑戰。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老賴”問題,需要提高公眾維權意識,誠信體制的建立也不可缺失。在構建誠信體制過程中,政府應起到表率作用,積極履行法院生效判決,做到“誠信政府”,對拒不履行判決的政府應加大懲罰力度,實行雙罰制,追究到失信政府的負責人和失信政府的責任。
法治時代亦為權利時代,“老賴”及“被老賴”的問題不僅僅損害的是債權人的利益,更嚴重的是有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利于經濟發展與貿易往來。通過法律輔之以必要手段解決,重拾公眾對法律的信心,加強法律強制力,維護法律公信力,為建設法治國家添磚加瓦。
[1]安順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有效破解執行難相關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03(下).
[2]張國妮.論在法的運行中法律概念的界定[J].社科縱橫,2016,03,27(3).
[3]馬鳳春.傳統中國法的創制與運行[J].政法論壇,200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