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瀅 鄧歡歡 吳家歡
摘 要:我國《物權法》107條規定了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問題。根據107的規定,遺失物并不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學理界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原權利人對遺失物的現時占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受到兩年的除斥期間的限制。兩年期間屆滿后,原權利人則不再可以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而物的占有人也不能基于法律的規定成為該物的有權占有人,出現了物上請求權等不能得到行使的情形,因此,提出了遺失物在一定的時效期間經過后,善意的占有人應該基于該時效經過,而善意取得該物的觀點。
關鍵詞:遺失物;善意取得;回復請求權;利益平衡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64-02
指導教師:楊福軍。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即構成善意取得:(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根據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善意取得制度來源于日耳曼法。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均衡善意受讓人和所有權人的利益。
在世界各國關于善意取得的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英美法系的國家,對遺失物的善意取得持肯定的態度。只要買受人是出于善意的,其他情況一概不論,肯定買受人對物的占有。更注重保護買受人的利益。二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對遺失物的善意取得持否定的態度。依據《德國民法典》第935條第1項規定:從所有人處盜竊的物、所有人遺失或因其他原因丟失之物,不得依第932條至934條有關善意取得之規定取得其所有權。三是以日本、法國為代表,對遺失物的善意取得采取例外規定主義,對于通過拍賣、公共市場等法定方式取得遺失物的,可以作為例外準予適用。我國《物權法》107條在學理上主要存在兩種爭議。第一種認為:《物權法》第107條承認遺失物有條件地適用善意取得。即在原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該善意第三人起兩年內可以行使遺失物回復請求權。兩年期間屆滿后,原權利人就喪失了該項權利,善意受讓人取得對物的完全占有,此時原權利人只能要求損害賠償。第二種觀點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原則上不承認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而只是賦予了原權利人回復請求權。即在遺失物被轉讓的情形中。原權利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主張遺失物的返還請求權。而受讓的第三人不得用善意取得進行抗辯;受讓人只能在法定的特殊買賣情形中向原權利人主張費用償還請求權。我國大部分學者認同第二種觀點,認為《物權法》不承認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但是我更贊成第一種觀點,我國雖然沒有像英美法系那樣明確的規定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對遺失物的善意取得也沒有做絕對的排除。
(一)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理信賴、促進物盡其用
例如,乙拾到甲遺失的手機,以市場價格轉讓給不知情的丙。根據第二種觀點,只要原權利人甲實施了回復請求權,則無論何時何地,善意的受讓人丙都無權援用善意取得進行抗辯。僅當受讓人丙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原權利人甲請求返還原物時才應當支付受讓人丙所付的費用。但是丙依然不能依據法律的規定,合法取得該物的所有權。一方面,這對善意的受讓人丙的合理信賴造成了侵害。在復雜的交易市場中,受讓人丙很難確定出讓人是否是物的合法占有人,也無法盡到絕對的注意義務。另一方面,不能促進物盡其用。根據《物權法》的規定,若兩年的除斥期間經過,則原權利人不再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而善意的受讓人丙也不能基于合法的行為取得對該物的占有,這就出現了法律上物的所有人與現實中物的實際占有人不是一個人的情況,當物權受到侵害的時候,物的實際占有人不能實施物上請求權,導致了一些物權存在著真空的狀態,不能更好的被保護。綜上所述,在物的原權利人與交易安全和善意相對人的合理信賴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不能單方面的只考慮一方的利益。對于原權利人的利益,在兩年的除斥期間內,我們已經給予了充分的保護。如果兩年除斥期間屆滿,而原權利人又怠于行使自己的權利,這時候就應該對善意受讓的人丙的合理信賴予以保護。善意受讓人丙應該就除斥期間屆滿善意取得該遺失物。
(二)擴大保護的范圍
根據《物權法》107條,只有在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取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的,才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否則,除此之外的其他情況,善意的受讓人只能基于買賣合同關系,向無處分權人主張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我國應該借鑒英美法系的做法,無論善意的受讓人是通過何種途徑取得的該物,只要受讓時是善意的,符合善意取得的其他基本構成要件,在一定的訴訟時效經過之后,就有權善意取得該物,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夠得該遺失物的情況。
(三)對回復請求權兩年期間的討論
在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里,并沒有關于遺失物的善意取得的相關規定,我國民法總則在立法的時候,規避了這一問題。但是將遺失物的合法取得時效期間納入到民法總則中,是我國民法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的規定,未進行權屬登記的不動產物權的請求權適用短期訴訟時效的限制。《物權法》規定的遺失物的原權利人的回復請求權是民法總則的例外規定,適用兩年的除斥期間。而且根據我國的通說觀點,在兩年的除斥期間屆滿后,善意的受讓人仍然不能善意取得該物。如果根據我國通說觀點,就會導致物上請求權無法得以實現。根據法律的規定,原權利人依然是法律上該遺失物的合法占有人,但是現實中,占有該物的卻是善意的受讓人,但是善意受讓人的權利卻不能依據法律的規定得到保護。我國法律應該對這一問題予以解決,規定遺失物的取得時效,而為了與返還原物請求權相對應,該取得時效也應該為兩年,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起算。
[1]劉曉惠.遺失物善意取得問題探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1(4).
[2]孫博亞.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若干問題解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2.27.
[3]<民法總則>.
[4]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07.
[5]郭志京.善意取得制度的理性基礎、作用機制及適用界限[J].政治與法律,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