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形勢的改革制度下,損害賠償標準的適用制度已經成為民事糾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不僅與民事法律的主體作用緊密相連,同時對民事損害賠償標準的適用問題產生深遠影響,并對人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本文通過對戶籍制度改革與民事損害賠償標準的適用進行簡要分析,并對我國損害賠償標準現狀展開探討,進而為實現戶籍制度改革與民事損害賠償標準協調發展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戶籍制度;改革;民事損害賠償標準;適用
中圖分類號:D922.14;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73-01
作者簡介:朱黎莉(1987-),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江西理工大學,2016級法律(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戶籍制度的改革與民事損害賠償標準的適用情況緊密相連,尤其在當今較為混亂的社會體制下,只有通過良好的制度和法律才能為民事糾紛提供有力保障,而民事損害賠償是否滿足賠償要求也是法律體系應不斷完善的重要問題,因此,應綜合考慮戶籍受害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賠償標準,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在2013年11月所召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這一決策中,使得“創新人口管理,并加強戶籍制度改革”的主體就已經成為了現階段國家所重視的重要目標。同時在2014年7月30日退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這一制度,并在2016年9月19日在北京市提出《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北京市在相關制度的作用下,建立了城鄉統一戶口登記體系,取消了農戶戶口與非農戶戶口性質上的區分,形成統一管理的“居民戶口”,有效落實了戶籍制度改革后協調統一管理的偉大決策。由于戶籍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它所涉及的糾紛問題更加復雜化且多樣化。對于人身損害賠償問題原有的戶籍制度則是依賴于農村和城鎮的區別進行賠償劃分,但在戶籍制度改革后則是以民事損害賠償標準進行劃分,也就是根據事情的嚴重性給予相應的賠償方案,以實現戶籍制度改革的時效性。
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其民事損害賠償的標準主要體現于城鎮和農村的區別,針對兩種狀態適用不同的賠償標準。如殘疾和輕傷則根據受害人的實際情況以及城鎮居民或者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進行賠償參考。在醫療事故處理過程中,主要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為主,以受害人的勞動價值做出最低的生活保障計算,通過損害等級來評判最終的賠償數額,也就是通過確定受害人的戶籍所在地進行相應的賠償。
長期以來,我國在城鄉區分戶籍制度下,其賠償標準有很大差距,城鎮戶籍的賠償金額要比農村戶籍的賠償金額高出三倍,因此,形成地區間的不平等現象。而在戶籍制度改革后,則大大改善了這種現象,通過取消農戶與非農戶的戶籍區別,實行統一居民戶口原則,可以使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受到平等待遇,不僅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差別待遇,同時提高了賠償標準的差異性。尤其人民法院作為黨領導下的重要機關,必須要有效貫徹國家政策方針,本著“一切為人民以及為人民的利益為主”這一原則,進行相適應的制度管理,使其制度在人民糾紛中能夠合情合理,并保持一定的公平性。
民事損害賠償標準對受害人的賠償數額產生直接影響,而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標準性是否能夠滿足于受害人的實際情況,將決定該制度實施的意義。因此,可以結合民事損害的事實,在證據的依托下進行責任區分,為民眾提供公平且公正的賠償標準,以維護社會正義。而對于戶籍制度改革前的民事糾紛案件應按照相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執行,不能因農戶與非農戶的地域區分失去法律的公平性,根據法律事實作為賠償標準,并統一落實戶籍制度改革后的民事損害賠償制度標準,以平衡當事人的最終利益。如在一般侵權糾紛或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若在相關法律未得到及時更新,同時司法及政府權威部門也未出臺相關參照文件情況下,司法工作者應嚴格恪守法律條文,以證據為自身行為標準,輔助法律解釋方法的合理運用,以來過渡法律的空白時期。
綜上所述,戶籍制度改革背景下選擇適用的民事損害賠償標準尤為重要。首先,相關部門一定要明確制度的規范性,對于一般的侵權糾紛以及交通糾紛要與嚴重的民事糾紛有效區分開來,在原有的相關法律文獻中不斷更新,使其具備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民事糾紛條文,尤其作為一名司法工作者,必須要在嚴格的法律制度下以身作則,通過證據作為糾紛說明,然后在考量證據的規范性,運用合理的法律手段解決各類型的民事損害糾紛問題,以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發展。
[1]劉明明.淺議戶籍制度改革與民事損害賠償標準的適用[J].法制博覽,2017.
[2]郭振祖.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城鄉差異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3.
[3]張中坤,段安琪.淺析當前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現狀及建議[J].青春歲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