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法制度的改革是清末修律的一個重要環節。盡管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有其積極地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對于清末司法制度的研究能夠為我國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模板,同時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歷史教訓也可使我國在司法制度的完善方面做出防范。
關鍵詞:清末;司法制度;法律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K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74-01
作者簡介:李春艷(1993-),女,漢族,天津人,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制史方面研究。
中國的法律近代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它包涵了眾多方面,從清末修律開始,中國法制史開始步入近代化的進程。司法改革是清末修律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一)舊的司法制度的弊端顯露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中,行政與司法往往混為一體,司法附于行政之中。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司法與行政不分,司法不能獨立。在地方,大部分地區的州縣長官不懂法律條例,胡亂審理,更有甚者借機收受賄賂[1];在中央,行政機關兼理司法,行政官員在決斷時或根據自己的喜惡斷案,或因賄賂斷案,因此常有冤假錯案。在這種背景下,舊的司法制度的弊端不斷暴露,甚至不斷加深。
(二)預備立憲的大背景下提出修律
清朝末期,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傳入中國,資產階級在中國開始萌芽并發展。資產階級思想的傳入使得民治思潮不斷高漲;反清民主革命運動時有發生。在此種大的政治背景下,清政府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因此,清政府設立了憲政編查館并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的相關活動和政治推動。為了配合立憲的進行,清政府設立了修訂法律館,對大清律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其中司法制度的改革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修訂法律館的開辦
清代的律例館始設于順治二年,律例館最初的性質是編訂經國大典,律例編成即告撤銷。乾隆五年律例館作為常設機構存在下來,而后,律例館慢慢衰弱,最終退出歷史的舞臺[2]。光緒二十九年,沈、伍二人接到朝廷的任命,著手進行律例的修改,雖然此時修訂法律館還沒有正式掛牌開館,但修律事業已經在進行之中。最終,修訂法律館于光緒三十年正式成立。修訂法律館雖附設于刑部,但與原律例館存在區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立性。
(二)訴訟制度的改革
1.區分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
清末的訴訟制度混雜于刑律之中,既沒有其獨立的訴訟體系,又沒有刑訴和民訴的明確區分,而且內容簡略。沈家本在學習和研究西方的法律制度之后,提出民訴與刑訴分開立法的主張。1906年,修訂法律館在沈家本的主持下,草擬出《刑事民事訴訟草案》;次年又編成《刑事訴訟律草案》和《民事訴訟律草案》。根據這兩部訴訟法典的草案以及當時的實際情況,清政府引進了眾多資產階級的訴訟制度和訴訟原則,并且分別設立了刑庭與民庭。
2.引進律師制度
清末,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辯護制度和律師制度。被告人根據《刑事訴訟律草案》的規定擁有為自己所受到的指控進行辯護的權利,并可以自主選任辯護人。在當庭審判時,辯護律師可以根據事實和法律條款的規定為當事人進行辯護;在庭審之外,辯護律師可以要求檢驗證據、查閱案卷等,以便更好的了解事實。因為辯護人擁有眾多的權利,因此清政府對辯護人資格制訂了嚴格的要求并制定嚴密的法律規范。
(三)審判制度的改革
清朝政府在1906年實行官制改革時,將刑部改為法部,掌理全國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為大理院,專掌最高審判工作。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清政府先后編訂了《大理院審判編制法》、《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作為臨時性的應急規章。之后清政府草擬出《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在該章程頒布后不久,京師設立了各級審判廳。宣統二年,《法院編制法》被奏準頒行。
(一)資產階級的部分法律思想開始在中國出現
清末,隨著各種不利因素的爆發,清政府開始了法律改革,在這時期開始從各個方面大量效仿照搬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及原則。盡管大多改革措施沒有被實施,但西方的先進的資本主義法制思想在中國得到了初步的傳播及發揚。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資產階級思想在我國開始萌芽,資產階級的法律思想觀念也在我國得到了初步的傳播并發揚[3]。清政府還設立同文館等部門,主要用于翻譯外國法學者的著作并進行編纂。這些措施對思想啟蒙運動和政治改革的進行發揮了重大意義。
(二)為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司法體制的建立提供參考
雖然,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沒能得到完全的實踐,但不可否定的是,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合理性,為日后司法體制的設立墊下基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初期,政府沒有大量的精力用于考察、修訂司法制度。因而,在這種限制之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司法體制較多地沿用清末改革后的法律規定。同樣的,清末修律中的眾多改革成果在南京臨時政府時期都得到引用。
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司法行政合一的體系,初步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并對日后中華民國政府初期的司法制度的建立有巨大的影響。
[1]李琳.清末審判獨立制度的歷史考察[J].社會科學輯刊,2008,05:164.
[2]柴松霞.出洋考察與清末立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7-68.
[3]盧軍.淺談清末修律與中國法制現代化[J].法制與社會,201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