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媚媚
摘 要:當前,刑民交叉案件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對此也見解頗多。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問題也撲面而來;現有理論已無法解決實踐中的操作問題,我們應借鑒新的理論“訴訟行為理論”來分析,以新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對刑民交叉案件的類型、研究方向,進一步解決司法實務中的相關難題。
關鍵詞:訴訟行為理論;程序性刑民交叉案件;實體性刑民交叉案件;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刑民并行等
中圖分類號:D924;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62-02
古人有云:“想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類型化的思維既是對抽象概念的進一步演繹,也是對具體事實的進一步抽象①。對于刑民交叉案件的分類,學界始終爭論不一,但可以總結為以下兩種:
第一種,競合型、牽連型和疑難型刑民交叉案件。分類標準為案件中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其缺陷在于:刑事法律關系的確認是需要經過法院的審判程序的,故訴訟之初無法根據法律關系來劃分案件的類型的。
第二種,過渡型、競合型、牽連性刑民交叉案件。認同該類劃分標準的學者,采取的是雙重標準,集合自然行為和法律判斷與結果的不同②。
前兩種分類無實質上的區別,其中“疑難型刑民交叉案件”與“過渡型刑民交叉案件”都是指在對法律事實評價上出現分歧的刑民交叉案件。
第三種,程序性刑民交叉案件和實體性刑民交叉案件。根據原有的分類方式,刑民交叉案件包括:競合型刑民交叉案件,牽連性刑民交叉案件,但對于疑難型交叉案件的劃分,學者們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有學者認為:這種所謂的刑民交叉案件只是一種表現形態,其本質上只有一個法律關系,要么是按照競合處理,要么是單純的民事案件,所以其實這種分類是一個偽命題。對于處理前述兩種交叉案件和疑難性交叉案件兩者截然不同。對于前者來說學者們的研究旨在解決當兩種程序發生沖突時,程序上的分流、合并與建構,并提出“刑民并行”、“先民后刑”、“先刑后民”等方式來緩解或者協調程序上的沖突,從而解決相關程序沖突所引起的問題。競合型、牽連型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在于處理程序上的沖突,因此將劃分為程序性刑民交叉案件。
疑難性交叉案件的處理,是如何對實體法的法律關系進行定性。因此,當案情明了,可以區分案件性質時,這類案件不屬于真正的刑民交叉案件。但是該類案件涉及案件的實體法律關系的認定,且收到辦案主體的主管因素的影響等,使人將其作為一種刑民交叉案件的類型,有學者將其歸為實體性刑民交叉案件。
(一)訴訟行為理論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沖突類型的界定,可以引入“訴訟行為理論”。德國法學家紹爾曾說“訴訟行為之概念乃是訴訟法之中心”③?!霸V訟行為必須是能夠引起訴訟法上的效果的行為”。訴訟行為理論將訴訟看做是有不同主題實施的訴訟行為組成的。那么根據不主體做出的訴訟行為,則可以分為包括法院行為、控辯雙方的行為及訴訟參與人的行為還包括訴前的偵查行為和審判后的執行行為。刑事訴訟中訴訟行為主要是法院的行為,控辯雙方的行為及第三人的行為。民事訴訟中的訴訟行為主要是受理行為、審判行為、當事人訴訟行為、檢察機關的監督行為。
刑事訴訟或民事訴訟整個訴訟程序是由訴訟行為構成的,刑民交叉案件中,由于法律事實的競合和牽連,刑事訴訟行為與民事訴訟行為的運行之間產生影響。所以,刑民案件的程序沖突就是刑民訴訟行為之間的運行的沖突。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沖突類型
就案件發生的根源來說,無論是實體性交叉案件或程序性交叉案件,只是案件的表面現象,其后所隱含的是更深層次的沖突。而潛在的更深層次的沖突,這是刑民交叉案件的沖突的本質所在。
1.事實認定的沖突。在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事實認定上,二者之間存在天然的差距;刑事訴訟的證據的證明程度更靠近應然的要求,而民事訴訟的證據的證明程度則更靠近實然的要求,即“優勢證據規則”。因為民事的更注重是法律事實,刑事更注重的客觀事實,對同一個法律事實的認定,二者就會產生差異。
2.法律評價的沖突。其主要表現為,在案件事實認定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關于案件事實的法律性質評價出現了沖突,作為刑民交叉案件,同一法律事實會引發不同性質的兩種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這一種情況與案件事實本身的查明和證實無關。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在于,不用性質的法律規范對同一事實進行規定,且規定不一。
3.權力(利)的沖突。從訴訟行為的發動來,案件的管轄的沖突時程序沖突的起點;應該由當事人選擇民事訴訟還是公安司法機關進行公訴;隨著訴訟進程的深入,訴訟行為的不斷運行,這種沖突會轉變為:當同一案件程序上民事優先還是刑事優先?即公權力與
私權利之間的沖突;或者出現民事裁判權與刑事裁判權的沖突。
對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司法界一直并未出臺相關法律條文好和司法解釋。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不僅涉及到公權力對于犯罪分子的打擊,也涉及到公民民事權利的保護問題。在幾千年的“公權大于私權”的理論統治下,面對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上的選擇是現在司法實踐中一個較為為難的問題。
(一)要建立統一的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理念
首先,解決在無司法解釋的情況下,從案件相互交織、競合的特征出發,利用刑民交叉案件的基本概念等相關理論知識,對案件進行分類,是否符合刑民交叉案件的特征。
其次,利用訴訟行為理論,總結程序性刑民交叉案件中的分類情況。從而根據訴訟行為理論運行的規律,深入案件本質,把握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沖突類型,進而確立解決程序沖突的原則和方法。
(二)要明確發生程序沖突時程序位序的選擇
刑民交叉案件的核心乃是訴訟行為的沖突。兩種訴訟行為的運行相互影響,當出現沖突時,應該如何選擇?學者們給我們提供了相關思路“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刑民并行”亦或者是“刑事從屬于民事”等等都不失為一種處理的模式。但是都僅僅屬于相關理論,并未在法律或者司法解釋予以規定。但是應該明確的是,無論“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刑民并行”亦或者是“刑事從屬于民事”這些都并非是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原則。對于其程序的處理應當結合案件的類型、受害人的選擇、訴訟行為的運行等等來綜合判斷,決不能隨意擴大解釋相關處理模式。
此文只是做了一些十分基礎的工作,對于一些理論性很強的論題,沒有完全展開,希望引起廣大學者對此問題的進一步關注,為設計關于此類問題的處理辦法提供一些思路。
①楊興培.刑民交叉案件的類型分析和破解方法[J].東方法學,2014.
②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
③廖永安.法院訴訟行為要論[J].法學家,2003.2.
[1]謝鴻飛.法律行為的民法構造:民法科學和立法技術的闡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2]陳永生.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行為理論——兼論對我國的借鑒價值[J].比較法研究,2001(4):56-72.
[3]周愛萍.合同詐騙罪刑民交叉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4]田立新.刑民交叉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