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的背景下,個人信息不僅會通過傳統的人際傳播被不法分子泄露出去,如騷擾電話、垃圾短信等,不法分子還會將個人信息通過郵件、微信、微博這類社交軟件販賣出去。新形勢下的人肉搜索已使公民的權利受到威脅。個人信息仿佛“裸露”在大數據時代中,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及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防控不得不被提上日程。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人肉搜索;犯罪防控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80-01
作者簡介:封玥光(1994-),女,漢族,遼寧鞍山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傳播法學。
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在合理利用網絡信息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的保護公民信息安全,并對侵犯個人信息這一犯罪行為進行合理防控,是刑法研究中針對網絡信息安全犯罪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則是對人肉搜索,這一具體的行為方式進行理論探討,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建議,以期社會對于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給予重視。
(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在大數據時代的今日,不法分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途徑已發生重大變化,且更多的是通過網絡這一媒介進行。例如,人們通過微信這一渠道,參加公眾號投票,微信后臺就會獲取相關參與人的昵稱、頭像以及其他個人信息,再將總結的巨量資料通過交易的方式賣給商家,使其掌握人們基本信息。
(二)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即利用人工參與來為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種機制,實際上就是通過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來尋求答案,強調更多的是人們搜索過程的互動。
(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方面
對于在人肉搜索中侵犯公民信息的行為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符合該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就可以通過該罪來對其定罪量刑。人肉搜索的行為雖然是在互聯網絡上發生的,即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人們在虛擬身份的掩蓋下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但是這種言論自由也是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為前提的。
(二)侮辱罪方面
目前,我國并未將人肉搜索這一行為明確納入任何部門法的調整范圍,但在立法中均有所涉及。如《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這一條規定可以理解為,如果在人肉搜索這一行為過程中發生了造謠、誹謗和辱罵、騷擾等侵權行為且該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依據此條規定以誹謗罪或侮辱罪處罰。
(一)出臺司法解釋將問題明確化
考慮到法律尤其是刑法具有強制性,因此法律規定更應具有可接受性即具有可操作性。刑法制定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刑法涉及對公眾自由權、財產權乃至生命權的規制,如其不具有可操作性,將會使社會陷入到無法可依的混亂局面,法治社會也就無從談起。在不具備進行立法變動的前提下,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對立法規定加以明確,是解決法律可操作性的關鍵問題。
(二)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立法工作
《個人信息保護法》是以對個人信息進行全面保護的為調整對象的法律,類似法律的出臺是為了解決如何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這一復雜的命題。為了配合刑法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更加完善的保護,亟需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立法工作,通過明確個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個人信息被侵害的邊界、個人信息被侵害的方式等相關概念并對其加以界定,以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機制。
因此亟需《個人信息保護法》盡快出臺,這不僅給個人信息刑法保護提供相應制度背景,也與刑法、其他法律一起形成保護他人信息的法律屏障,為個人信息的運行創造一個安全有序的環境。
(三)樹立網絡把關人意識
把關人(gatekeeper),一詞源自傳播學。把關,即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的過程。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的人。在大眾傳播中,把關人由固定職業的人充當,如報紙、雜志的編輯,他們會對信息進行篩選、取舍。但是在信息呈現井噴狀的大數據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并不能將所有的信息都瀏覽到,人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脅。這就需要網民樹立網絡把關人意識,人人都是信息的過濾者,遇到不法分子泄露他人信息時,應及時上報。
縱觀全文,只有盡早出臺司法解釋將人肉搜索的范圍、內容明確化,加快立法的出臺,給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提供制度背景,并增強網民的法律意識以及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
[1]于美淇.人肉搜索犯罪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