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某貪污案的審判意見中將“利用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納入貪污罪“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范疇。貪污罪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本質上其實是對公共財物的支配力,而不是對人的支配力。楊某基于自身的職務對公共財物享有了支配力,同時利用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騙取公共財物的行為當然構成貪污罪。
關鍵詞: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隸屬關系;公共財物;支配力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81-01
作者簡介:范婧雯(1993-),四川越西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刑法學專業。
貪污罪在我國司法認定中經常發生爭議,其中對“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理解是爭議的焦點之一。本文以指導案例11號為切入點,以期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這個案子針對新時期貪污案件出現的新情況,考慮新形勢下公共財物及利用職務上便利的新特點,抓住了貪污罪利用職務便利而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本質,對利用更隱蔽、復雜手段的貪污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意見,有利于依法從嚴懲處貪腐犯罪。
楊某的辯護人辯稱,其盡管擔任了指揮部的總指揮,但并沒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只是和擔任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的吳某以及土地確權報批科的其他工作人員打了招呼,利用的是吳某等人職務上的便利,而不是自己職務上的便利。而公訴人認為,楊某利用了與其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工作人員的便利,這也屬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應當構成貪污罪。本案的爭議焦點便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否包含了利用與行為人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工作人員在職務上的便利。
貪污罪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的紐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行為人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提供了前提條件。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由于行為主體的特定身份而產生的特殊行為前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所產生的行為前提體現為了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具有的特殊聯系,正是因為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因為職務上的便利產生了這樣的特殊聯系,才使得行為人通過侵吞、竊取、騙取等行為方式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被評價為貪污。
(一)以貪污罪手段行為為橋梁探究特殊聯系
貪污罪所規定行為要素不僅包含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還包括了手段行為,即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這兩個行為要素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之間存在內在的關聯。
判定行為人所實施的手段行為是不是侵吞只需要看行為人是不是對公共財物享有了單獨的支配權,即是不是僅僅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就能夠單獨支配了公共財物,只要行為人對公共財物具有獨立的支配力,不管行為人為了非法占有公共財物采取的是“竊”還是“騙”,在所不問。貪污罪中的“竊取”是指行為人與他人共同占有公共財物時,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竊取該財物的,才屬于貪污罪中的“竊取”。貪污罪中采用騙取手段的行為人在非法占有公共財物之前并沒有合法占有公共財物,但行為人對所屬單位享有債權請求權,而該單位正是基于行為人所享有的債權請求權而向其轉移對部分公共財物的占有。
(二)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的特殊聯系
無論是侵吞、竊取還是騙取,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都是有特殊聯系的,這種特殊聯系就是行為人在非法占有之前,合法占有了公共財物或對公共財物享有了債權請求權,也就是說,行為人對公共財物享有支配力。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特殊聯系呢?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行為人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行為人所利用的職務上的便利使行為人得天獨厚地占有了公共財物或者享有債權請求權,方便了行為人實施的侵吞、竊取、騙取等行為,最終行為人的行為被評價為貪污行為。
(三)貪污罪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本質內涵
從字面上來看,貪污罪中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利用的是職務便利。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的紐帶,行為人與公共財物之間的特殊聯系就體現了行為人所利用的這種職務便利。這種職務便利就是行為人基于合法的職務而合法地占有公共財物或者是對公共財物享有債權請求權的條件。
當國家工作人員基于合法的職權或職責而合法占有公共財物或對公共財物享有債權請求權,通過侵吞、竊取、騙取或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該公共財物的,行為人構成貪污罪。
從對楊某貪污案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貪污罪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是針對公共財物的職務便利而不是針對人的職務便利,如果行為人對公共財物沒有支配力,僅享有人事上的支配力,不可能成立貪污罪。所以法院對楊某貪污的裁判依據邏輯存在問題:認定楊某構成貪污罪,不是因為楊某利用了與其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而是因為楊某基于自己的職權而對公共財物具有了支配力,同時又為了方便實施其騙取公共財物的行為利用了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才使得他的行為符合了貪污罪的構成要件。
[1]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工作辦公室.指導性案例11號<楊延虎等貪污案>的理解與參照[J].人民司法,2013.03.
[2]陳興良.判例刑法學(教學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36.
[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46.
[4]鄒兵建.論貪污罪中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指導性案例11號為切入點的反思[J].政治與法律,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