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幾年來,微博,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引起層出不跌的軒然大波。作為新興的媒體,微博以表達自由、短小精悍、以及其實時性深得大眾的喜愛。然而利用微博,而侵害他人名譽的情況愈發普遍。本文以名譽權為切入點,從名譽侵權的理論出發,深入分析微博名譽侵權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名譽權;微博;名譽侵權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86-01
作者簡介:陳思含(1995-),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律(非法學)專業研究生。
微博最早出現在美國——著名的Twitter網站,而在中國,則表現為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在我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瀏覽微博,發表和評論微博,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一條微博,都代表了發言者某種強烈的情感表達,隨著高效的轉發與實時熱搜,某條新聞便公之于眾,而這種情感表達,也得到了廣泛的宣揚與散布。也正是由于微博的此項特點,侵犯名譽權的現象在其中也十分常見。“噴子”、“鍵盤俠”等稱呼也應運而生。很多人利用微博言論表達自由的特點,使得微博名譽侵權的案子大量涌現,從而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與廣泛關注。
(一)名譽權
所謂名譽權,是人們根據法律規定,可以使自己的客觀社會評價,免遭他人侵害的一項權利。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名譽遭受非法攻擊時,保護自身,追究第三方民事主體的法律責任。
(二)微博名譽侵權
微博名譽權,可以概述為人們在微博的平臺上,依法可以保護自己的名譽、權益、社會綜合評價等不受他人損害的一項權利。微博名譽侵權與傳統的名譽侵權相比,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更加體現了其獨有的屬性。
微博名譽侵權,是專指在微博的平臺下,詆毀他人的名譽,對他人的合法權益損害的行為。
微博提供了一種相對寬宥的管理方式,并不需要嚴格的審核便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基于微博自身的特點,會使信息更為迅速和廣泛地流傳,造成的傷害會更為更廣泛,社會危害性更高。
首先,微博名譽侵權具有侵權方式的便捷性。只要擁有一部裝有微博的手機,一臺可以連接到互聯網的電腦,簡單敲擊幾個字,只需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便可將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地。而且每日這種信息量之大,很容易就造成對某個網民的名譽侵權。
其次,微博名譽權的侵權主體具有復雜性。其侵權的主體,可能是特定的網民,也有可能是公眾號,甚至是匿名人。除此之外,侵權主體還可能以虛假的身構造的身份示人,這使得侵權責任主體的推敲更加艱難。由于侵權責任的主體無法確定,侵權責任便也無法推定了,為了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應當推廣微博實名制,不僅有利于找到侵權責任人,還可以有利于減少侵權行為的產生,從而凈化網絡空氣。
再次,微博名譽權的侵權后果具有嚴重性。此項特點是基于微博的信息傳播之特點,某名譽侵權相關信息一經傳播,便人盡皆知。對此,微博服務提供者應當對網民的行為進行呼吁和規制,例如對不適用的侮辱性字眼進行和諧與屏蔽、對廣為散播的謠言進行辟謠聲明等。
(一)自助救濟
相比較與司法救濟,自助救濟更有利于達到維權目的,也相對節省人力,物力。因為從一般角度來講,微博名譽侵權的受害人更在意的是名譽與社會評價的恢復,而非金錢賠償。例如通過微博公開理性說明的方式,或者通過其他方式獲取公眾效應進行維權。
(二)法律途徑
對于微博名譽侵權的行為,制止侵權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一是以防止侵權行為發生,二為阻卻侵害繼續進行的行為。微博服務提供者對網民發布的信息也應進行審核,核準之后再容許公布,會使侵權的情況驟然減少。當前眾網站會在其首頁明示侵權行為聲明,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在新浪微博上,卻并未見此類聲明,這也是其應當完善的一個方面。
(一)微博用戶及服務提供者自己承擔責任
根據民法中自己責任的體現,微博網絡侵權人應當自己承擔責任。這是微博網絡侵權的一般情況。
(二)微博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
由于微博服務提供者與微博侵權用戶之間并沒有意思的聯絡,也沒有單獨行為構成侵權的形成。這里區分兩種情況:一是例如某虛假信息的傳播,因為微博服務提供者的疏忽而傳播得人盡皆知。此種情況下,應綜合考慮采取措施的時間、因其耽誤的時間內所造成的損害強度、在此時間段被瀏覽、轉發的數量而綜合推定。二是微博服務提供者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卻放任其行為而沒有實施阻止其行為的舉措。此處的“知道”應包括“應知”與“明知”,此種解釋會減少侵權現象的發生。
微博,作為網絡中一個相對自由的平臺,給人們帶來娛樂,便利的同時,也對個體的利益造成了損害。微博不僅有傳播時事新聞、娛樂大眾的功能,更有帶動社會效應,左右經濟發展,推動時代變革的偉大使命。我們在微博上各抒己見,自由發表言論的同時,應當謹遵法律法規,避免侵權現象的產生。發表言論當慎重,不僅對自身負責,還要對他人負責。
[1]安曉生.微博言論名譽侵權法律問題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3.2.
[2]王振興.網絡侵權中的名譽權侵權問題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4.
[3]王浩.微博名譽侵權之歸責原則研究[J].企業導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