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視頻分享網站侵權糾紛頻繁出現,案件數量不斷攀升。這種情況的出現,究其根本在于我國對視頻分享網站的立法不夠完善。對于視頻分享網站的間接侵權問題,我國法律沒有具體的規定,而且過錯的認定標準也不夠明確,法律的可操作性不高。因此完善我國對視頻分享網站的相關立法,對視頻分享網站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視頻分享網站;間接侵權;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96-01
作者簡介:李新(1993-),女,漢族,河南延津人,中原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一)我國著作權法對“間接侵權”未作出具體規定
對于間接侵權,我國著作權法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只是用一些原則性的規則加以規定,此外則完全適用民法的一般侵權原則。[1]對于視頻分享網站較為復雜的侵權情形,只是按照共同侵權的規則來審判是不夠的。此外,法院在司法審判中,針對個案的不同情形會對法條加以解釋和適用。這種方法大大增加了判決結果的不確定性,而且也違背了國際上間接侵權立法法定化的趨勢。
(二)視頻分享網站間接侵權的過錯認定標準不明確
視頻分享網站間接侵權的過錯認定標準分為明知和應知,關于“明知”的判斷,其一可以按照網站的規定,其二可依據權利人是否發出了侵權來判斷,這個較為容易。然而如何認定“應知”,則要依據外在行為來推定,但是法律上對此判斷標準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法官在審判中有較大的裁量權,實踐中判決結果往往有較大差別。
(三)法律條文可操作性較低
我國的《條例》與最高院《解釋》雖然借鑒了美國的“通知與反通知”規則。但是我國《條例》對于這一規則只規定了要采取書面形式,并未規定具體的要求,例如時間和程序方面;《解釋》也只是規定了“通知一移除”這一規則,也未明確規定通知的形式。對于權利人惡意發出的通知,美國DMCA規定權利人要承擔一定責任,而《解釋》和《條例》卻無此規定。此外,我國立法賦予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移除義務,也遠超過美國DMCA對權利人人的保護[2]。
(一)在著作權中對“間接侵權”作具體規定
對于視頻分享網站較為復雜的侵權情形,只是按照共同侵權的規則來審判是不夠的。在著作權法中作出具體的規定是很有必要的。英國的版權法條款中,分別列舉了一些常見的間接侵權行為,并且規定了這些行為的構成要件。我國的相關立法可以借鑒這種具體列舉的形式。對于間接侵權的認定以及適用一般侵權規則的限制條件,依賴于一個國家的公共政策以及著作權受保護的程度。因此,在我國科技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應當逐步提升對著作權的保護水平。完善相關立法,明確間接侵權行為的判定標準。
(二)明確“明知或應知”的認定標準
對于明知和應知的認定標準,我們可以借鑒美國DMCA中所規定的“紅旗標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首先,從視頻分享網站頁面所宣傳、介紹的用戶上傳的作品的情況來判斷。法律應賦予網站較高的注意義務,視頻分享網站應主動全面了解其網站上作品的著作權信息,積極采取合理的方式預防侵權作品的傳播。假如視頻分享網站未盡到合理地監管,放任侵權作品的傳播,應當認定其對發生該侵權行為的默認。此處就可將網站的行為認定為“應知”。
其次,依據侵權作品出現的時間、該作品的點擊量與下載量來判斷。視頻分享網站的經營者,由于其本身的職業特點,判斷作品是否存在侵權的可能應當是比較容易的。
最后,視頻分享網站要杜絕侵權作品的反復出現。我國法律規定了視頻分享網站的免責條件,只要權利人發出有侵權作品的通知,只要視頻分享網站在接到權利人發出的侵權通知以后能夠及時刪除,就能免于承擔侵權責任。但假如視頻分享網站收到通知并刪除某作品后,未盡到合理地注意義務,導致侵權行為的反復出現,此時就應當將其行為認定為“應知”,是對侵權行為的縱容,認定其侵權并承擔侵權責任。
(三)應當明確“及時移除”是一項“免責條件”
我國法律借鑒了美國的“通知與移除”規則。但是根據《條例》第15條可以看出,我國法律賦予視頻分享網站及時移除的義務,只要其接到了權利人的侵權通知,不論該通知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都必須及時刪除,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然而,這將導致權利人濫用權力,亂發侵權通知。但是在實踐中,權利人濫發通知的行為被發現的幾率很小,因為要調查每一個通知的真實性,都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視頻分享網站往往做不到。并且錯誤的侵權通知只會增加視頻分享網站的經營成本,一般不會對利潤造成損失,因此認定權利人承擔責任常常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國立法上要求視頻分享網站承擔的移除義務,明顯不符合立法原意,使得權利與義務的不均衡。為了更好的維護各方的利益,我國的立法應當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將視頻分享網站的及時移除義務規定為一項免責條件,而不應成為視頻分享網站的一項義務。
[1]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80.
[2]孟繁靜.美國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責任研究[D].煙臺大學,2013.03.